不能读取语音阅读器
2023年上海市体育工作会议召开
2023-02-08 来源: 上海体育

  2月7日上午,市政府召开2023年上海市体育工作会议,总结2022年全市体育工作情况,部署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副市长解冬出席会议并讲话。

微信图片_20230208092254.jpg

更多图片>>>

  解冬副市长指出,过去一年,全市体育系统众志成城、攻坚克难,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23年,有关各方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全力抓好各项任务落实落地。要扩大健身设施供给,提升体育场馆利用率,构建多层次群众体育赛事活动体系,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发展。要抓好备战参赛工作,深化职业体育改革,夯实青少年体育基础,不断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要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快建设重大体育设施,发展竞赛表演业,提升体育产业恢复发展速度。要加快推进体育领域立法工作,扎牢反兴奋剂工作篱笆,牢牢守住运行安全底线,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市政府副秘书长黄永平主持会议,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徐彬作《关于2022年体育工作情况及2023年工作计划的报告》。市体育局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及市教卫纪检组负责人,各区分管领导,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发展改革委等30家市全民健身工作(足球改革)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相关负责人,久事集团及部分协会负责人,本市体育系统各部门各单位负责人与会。

  2022年上海体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全民健身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和各区大力协同支持下,围绕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目标,聚焦办人民满意的体育,积极统筹疫情防控和各项事业发展,努力发挥体育在促进市民健康、助力经济发展、彰显城市精神、推动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功能,在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和体育文化建设等领域取得了新进展。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迈上新台阶。体育健身设施增量提质。提前超额完成为民办实事项目,评定两批都市运动中心新型体育服务综合体,发布2021年本市健身设施补短板评估报告,各区共完成健身设施项目1913个,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44平方米(较上一年增加0.09平方米)。重大体育设施建设推进有序。徐家汇体育公园新建体育综合体(综合馆)建成开放试运营,自行车馆、临港水上运动中心等重大项目有序推进。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恢复开展。上海城市业余联赛线上线下共举办赛事活动6320场,830余万人次参与。“全民健身日”活动、社区健康运动会等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有序开展。全年配送体育消费券2000余万元,支持700多家体育场馆优惠开放,领券市民超过200万人次。运动促进健康服务不断完善。承担全国第一批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建设试点。开展社区体育服务配送7162场,线下服务市民11.28万人次,线上受益市民超过1932万人次。发布《2021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报告》,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9%。浦东新区、杨浦区入选全国首批12个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区)。数字化赋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完成全市117家公共体育场馆、800余家体育消费券定点场馆资源全面接入一网通办,初步实现本市区属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和街镇公共体育设施统一在线运营。

  都市型竞技体育构建新体系。优化调整备战工作体系。成立上海竞技体育备战办公室,推进扁平化管理。强化联办运动队服务保障和过程监管。着力提升科技助力能级。推进训科医一体化建设。加快竞技体育科研中心和体育运动医疗康复中心建设。会同市科委设立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技专题,完成6项市级课题立项。筑牢反兴奋剂坚固防线。制定《上海市优秀运动队反兴奋剂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举办反兴奋剂宣传月主题活动,完成300例兴奋剂检查。全力保障队伍训练参赛。克服疫情影响,高标准组织冬训、夏训工作。选调引进优秀运动员90余名,11人次获世界三大赛冠军。

  体育产业恢复增长凸显新优势。助力体育企业复工复产。落实市政府助企纾困稳增长系列政策,制定体育行业助企纾困文件和疫情防控指引,共减免公共体育场馆租金5000余万元,发放贷款贴息、小微企业租金等各类补贴6000余万元。全力支持体育赛事复苏。成功举办上海马拉松、上海赛艇公开赛等自主品牌赛事。获得2024年四大洲花样滑冰锦标赛、2025年世界赛艇锦标赛、2026年国际自盟场地自行车世界锦标赛等世界顶级赛事举办权。发布《2021年上海体育赛事影响力评估报告》,优化赛事扶持政策。搭建平台促进产业发展。成立上海市体育产业联合会,支持设立体育产业投资基金。2021年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1737.80亿元,增加值596.31亿元;体育产业主营单位达到2.9万余家;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业持续增长,成为仅次于体育用品销售和体育用品制造的第三大业态。实现体育彩票销售超45亿元。

  青少年体育工作构筑新高地。精心组织第十七届市运会。本届上海市运动会以“沪动青春、运育未来”为主题,共举办38个大项、1401个小项赛事,计3万余名青少年运动员参赛,规模超历届市运会,实现了动员最广泛的青少年体育参与、选拔最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传播最海派的体育文化的办赛目标。深入推进体教融合。会同市教委完成116所区级学校“一条龙”布局。评审命名新一轮83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青少年足球精英培训基地和青少年智力运动精英培训基地。优化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以“奔跑吧少年”为主题,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青少年体育活动,惠及青少年近7万人次。举办第四届MAGIC3上海市青少年三对三超级篮球赛。制定《上海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级评定管理办法》。强化人才梯队建设。举办2022年上海市青年骨干教练员培训班,53名退役运动员、新任教练员和科研人员充实到优秀运动队教练队伍。评审命名首批12个“青训名教练工作室”。

  服务城市重大战略体现新作为。深化体育领域长三角一体化。加强与苏浙皖体育部门联动合作,共同举办长三角体育节等赛事活动,共同评定并发布42个长三角地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协调推动五个新城体育项目建设。制定《关于加快推进本市体育领域向“五个新城”导入功能的实施方案》,推动重大建设项目、设施补短板计划和优质赛事资源向新城倾斜。助力第五届进博会体育用品及赛事专区筹备。协调进博会体育专区参展商和项目落地,支持举办“体育+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和体育专区“创新孵化”主题论坛。持续推进“放管服”工作,提升政务服务数字化水平。“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许可”纳入2022年新增“好办”服务。13类事项接入“一网通办”平台,推进全市“健身房”一业一证改革和“证照分离”改革。全面办结市人大代表建议和市政协委员提案54件。

  深化改革依法治体取得新成效。贯彻新《体育法》,加快完善本市体育法治体系。强化行业监管,加大高危体育项目执法力度。全市676家游泳场所夏季开放累计接待泳客约321万人次,市、区两级体育部门开展各类巡查检查580次。深化职称改革,提高事业单位管理效能。出台专技岗位设置管理意见,提升各级体育训练单位高级职称比例。面向社会增设体育教练员初中级职称评审项目,与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联合制定本市体能教练员职称、运动防护师职称评价标准,健全体育专业人员职称体系。加强绩效管理和审计监督。完成2021年度共计112个项目及1个部门整体支出的绩效自评价,开展共计涉8.4亿元资金11个项目的部门重点评价,实施2022年度共117个项目的绩效跟踪。

  体育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做好重大赛事活动宣传。统筹全媒体资源,上海马拉松等四项自主品牌赛事全球直播观看人次及媒体报道阅读量创纪录突破5亿。全民健身宣传和便民信息发布在疫情期间深受市民欢迎。对重点舆情做到及时响应,快速处置。做强“上海体育”官方宣传平台。“上海体育”政务微信7次跻身上海政务新媒体影响力排行榜前十,“上海体育”抖音号播放量突破1亿,位居全市8个破亿政务抖音号榜首。做优自主品牌文化阵地。上海体育博物馆已成为文化新地标和网红打卡点,目前收有藏品2639套5328件,全年接待观众4.4万余人次。持续打造“体荟魔都”、“新体育·心分享”、体育志愿宣讲团等文化品牌,取得良好社会反响。

  2023年是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新《体育法》正式施行的第一年,是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也是备战巴黎奥运会、决战杭州亚运会的关键之年。全年将重点推进落实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是推进健身设施补短板,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制定《上海市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深化“体教”“体文”“体旅”“体医”“体养”“体绿”“体农”等融合。持续开展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区)、全民运动模范街镇创建工作。拓展市民身边的高品质健身空间。提档升级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新建社区市民健身中心30个,新建和改建市民健身步道80条、市民益智健身苑点600个、市民运动球场150片、市民健身驿站80个。打造都市运动中心新型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职工健身驿站,推进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建设。提高公共体育场馆开放运营效率,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协调推进本市社区足球场地设施建设。加快重大体育设施项目建设。完成徐家汇体育公园整体改造,建成上海自行车馆,基本建成久事国际马术中心。完成市体育宫和临港水上运动中心(帆船帆板基地)立项,完成奉贤极限运动公园项目方案征集,优化徐汇滨江项目方案,协调推进市民体育公园二三期项目前期研究,推进体育公园建设。组织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安全有序举办2023年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办好全民健身日主题活动。打造更多全民健身赛事品牌,指导开展“一区一品”“一街(镇)一品”等赛事活动。全力备战第五届全国智力运动会。组织参加第三届长三角体育节。在各区推广《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大力发展非奥项目,广泛开展非奥项目赛事活动。建立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落实《上海市运动促进健康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各项任务。积极承担全国首批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建设试点。研究制定《长者运动健康之家服务规范》《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建设规范》。培养运动健康师,开展“体医交叉培训”。支持上海市运动促进健康专家委员会发挥智库作用。在长者运动健康之家推广建立“一人一档”运动健康电子档案。加强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完善社区体育服务配送新体系,全年开展配送不少于8000场。加强线下线上相结合的科学健身指导。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组织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举办科学健身体验周系列活动。加强体质监测服务。

  二是备战巴黎奥运会、杭州亚运会、广西学运会,全方位提升竞技体育实力。抓好训练参赛工作。组建第一届学生(青年)运动会上海代表团。做好上海运动员参加亚运会选拔赛参赛保障工作。利用好国家队、国家教练员学院等平台,学习国际国内先进训练管理、科学训练方法等经验成果,进一步完善巴黎奥运会、粤港澳全运会备战工作举措。做强竞技人才队伍。输送更多运动员和教练员入选国家集训队,助力国家备战巴黎奥运会。完善周期与阶段相结合的教练员考核聘用办法。引进国内外高层次竞技体育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优化教练员培训体系,提高青训教练员业务水平。深化体育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职称评审工作的覆盖面。强化运动员文化教育保障,提升运动员综合素质。加强裁判员管理。建立上海优秀裁判员人才库。严格备战过程管理。进一步完善运动训练表现专家指导、两训(夏训和冬训)检查、反兴奋剂等工作制度。开展训练质量评估。建立竞技体育综合评价体系。从严管理队伍,落实两训问题清单制度,建立重点运动员信息沟通制度以及重大事项及时报告制。持续构建“拿干净金牌”的反兴奋剂长效治理体系,坚决做到兴奋剂问题“零容忍”“零出现”。强化科技助力和医务保障。大力推进训科医一体化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深化市科委体育科技专题项目合作。建成局管课题管理平台。持续推进竞技体育科研中心建设。持续推进体育运动医疗康复中心建设。深化与上海中医药大学以及绿色通道医院合作。

  三是深入实施体教融合,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落实体教融合重点工作任务。会同市教委研究制定学校体育“一条龙”课余训练管理办法。组织开展新周期二线运动队布局。推动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设立教练员岗位。推进优秀教练员进校园。加强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推进制定《上海市体育后备人才输送认定办法》《上海市二线运动队管理办法》,修订《上海市奥(全)运项目青少年运动员注册办法》。推进区级体校改革转型。加强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推进“青训名教练工作室”建设。发挥各运动项目中心教研组作用,促进一、二、三线贯通。组织举办青少年精英系列赛、各项目锦标赛、二线测试赛等。优化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推动开展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周末营等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加强青少年科学健身指导,促进青少年掌握2-3项体育技能。继续举办“奔跑吧 少年”儿童青少年主题健身活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赛、少儿体育联赛、幼儿体育联赛等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着力打造“MAGIC 3上海市青少年三对三超级篮球赛”品牌赛事。启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级评定工作。

  四是创新举办国际性、都市型赛事,促进竞赛表演业态升级。推进国际重大赛事筹办与传统品牌赛事回归。全力做好2024年国际滑联四大洲花样滑冰锦标赛筹备工作。有序推进2025年世界赛艇锦标赛、2026年场地自行车世界锦标赛前期准备。促成ATP1000大师赛、汇丰高尔夫冠军赛等顶级赛事重启。提升自主品牌赛事办赛质量与能级。聚焦上海马拉松、上海赛艇公开赛、上海超级杯、上海明日之星冠军杯、“上海杯”象棋大师公开赛等本市自主创办、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赛事。扩大自主品牌赛事版图。大力扶持企业原创赛事,支持举办上海坐标﹒城市定向赛、高校百英里接力赛、“桨下江南”水上马拉松等参与度高、溢出效应显著的赛事,形成上海自主品牌赛事发展矩阵。完善赛事政策与安全监管服务机制。贯彻落实新《体育法》,建立高危险性体育赛事审批制度。发挥“一网通办”等政务服务平台作用,实施体育赛事分级分类管理。优化“认定—评估—扶持”的赛事管理服务闭环。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共同推进“上海赛事”品牌培育工作。大力扶持获得品牌认定的体育赛事。持续做好赛事影响力评估。

  五是融入城市发展战略,加快打造都市体育产业生态。服务城市重大发展战略。深化体育领域长三角一体化合作。支持五个新城建设,持续推动建设项目资源和赛事资源向新城倾斜,支持嘉定新城体育(赛车)服务贸易国际合作区建设。推进完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体育功能。助力进博会设立体育用品及赛事专区。深化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做优做强上海市体育产业联合会、上海体育产业投资基金等产业支撑平台。深入开展体育产业调查研究。推进体育产业基地建设。稳步开展产业统计与体育消费调查。推动体旅产业融合发展。多措并举促进体育消费。办好“五五购物节”“六六夜生活节”体育领域促消费活动,推进徐汇区、杨浦区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积极参与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中国体育消费博览会等国家级会展活动。组织开展新一轮体育消费券配送。支持体育彩票事业发展。营造职业体育发展环境。加强职业体育发展规划引导。鼓励社会主体投资职业俱乐部。推进本市职业足球俱乐部股权多元化改革,促进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建设。提高体育市场监管水平。贯彻落实中央“双减”政策要求,完善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项目设置标准。优化健身行业会员服务合同示范文本。

  六是深化依法治体和文化建设,助力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健全上海体育法治体系。高质量完成《上海市体育发展条例》立法,推进《上海市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管理办法》等立法调研。加强重大行政决策规范化建设。做好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完善体育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成立上海体育争端解决中心。建立上海市体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依托“一网通办”平台,持续优化体育领域公共服务全流程一体化办事。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推进事业单位章程管理。促进体育文化交流合作。打造对台交流品牌赛事。继续举办沪港青少年体育交流夏令营,鼓励境外和港澳台地区队伍参加本市自主品牌赛事。继续开展“金牌之声”金牌小解说选拔赛、“我的冠军老师”优秀运动员进校园、“冠军带你去探营”等青少年体育文化活动。不断扩大上海体育宣讲团服务覆盖面,办好“体荟魔都”等活动,持续打造上海体育博物馆等体育文化阵地品牌。从严抓好行业作风和安全工作。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风带行风促作风。坚持从严治党,强化正风肃纪,加强体育领域政治监督和反腐败斗争。树牢体育从业人员“赛风赛纪是体育事业的生命线、高压线”意识。坚决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大安全”理念。充分发挥赛事属地体育部门监管作用。联合文化执法、卫生监督等部门,加强游泳、攀岩等高危体育项目经营场所的执法检查。

文:题萱 图:王佳斌 编辑:余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