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读取语音阅读器
上海市体育局关于印发《建设国际体育赛事之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
2019-01-08 来源: 上海体育
  印发时间:2019-01-08 14:27:10

 各区体育局、有关单位:
  《建设国际体育赛事之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已经上海市体育局局长办公会审议通过,并报市领导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特此通知。
  

上海市体育局
  2018年12月7日



建设国际体育赛事之都三年行动计划
(2018-2020年)

  体育赛事是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关键支撑,是体育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是城市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为贯彻落实本市《关于全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本市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加快建设国际体育赛事之都,全力打响“上海服务”品牌,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新时代上海发展战略,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及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出发点,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不断完善体育赛事规划布局和结构体系,建立健全体育赛事服务保障和监督管理机制,提升上海体育赛事的质量效益、品牌形象和辐射影响力,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对标全球、塑造品牌。围绕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目标,面向全球,面向未来,对标国际公认的世界体育赛事名城,立足实际充分挖掘上海自身潜力和比较优势,办好品牌名赛,使体育赛事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提升上海体育赛事的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加大体育赛事引导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举办各级各类品质佳、效益好、运作规范、特色突出的体育赛事,构建多种类、多主体、多层次的体育赛事体系,繁荣竞赛表演市场。
  --坚持改革创新、扩大开放。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用改革创新思路为体育赛事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完善制度规范,搭建功能平台,促进国内外体育资源要素在上海集聚和高效合理配置,通过体育赛事参与国际体育事务,提高上海体育的国际竞争力。
  --坚持需求导向、优化服务。将大力发展竞赛表演业和健身休闲业作为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重要内容,扩大优质体育赛事服务供给,密切“会商旅文体”相关领域联动,放大体育赛事乘数效益,更好满足市民高品质的观赛和参赛需求,提高群众满意度和社会美誉度。
  三、工作目标
  围绕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总目标,加快推进世界一流的国际体育赛事之都建设进程;坚持办人民群众满意的体育赛事,坚持政府、社会、市场多方协调联动,坚持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方向,到2020年,上海体育赛事的品质和效益明显提升,建设国际体育赛事之都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本市体育赛事类型更加丰富多样,运营管理更加规范高效,服务保障更加坚强有力,品牌特色更加凸显,综合溢出效益持续释放,社会美誉度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成为展现上海城市健康与活力的亮丽名片。
  四、重点任务
  (一)体育赛事规划布局行动
  1.编制体育赛事中长期发展规划。
完善体育赛事空间布局,加强体育赛事与上海城市总体规划、重点区域发展规划等衔接,依托体育场馆设施以及江河、湖海、山地、公园、绿地、景区、道路等城市空间资源,推动体育赛事在全市均衡合理布局。加强体育赛事项目布局,把握国际体育赛事发展趋势,结合上海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重点项目布局,构建国际知名、中国气派、上海特色的高水平体育赛事体系,积极引进和培育足球、篮球、排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游泳、武术、棋牌、自行车、水上运动等具有社会基础和国际影响力的体育赛事,促进冰雪、马术、射箭、击剑、山地户外、汽车摩托车、铁人三项、电子竞技等具有广阔前景的体育赛事发展。
  2.筹办和引进国际一流体育赛事。在国家体育总局和2019年篮球世界杯组委会的指导下,全力做好2019年篮球世界杯上海赛区各项筹办工作,借助篮球运动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广泛宣传上海城市形象,引领上海篮球运动普及发展。创新筹办2019年世界武术锦标赛,推动武术运动走向世界,弘扬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提高上海武术运动竞技水平。传承上海水上运动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积极做好2021年世界赛艇锦标赛筹备工作。研究论证和申办引进更多与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相匹配的顶级体育赛事。
  3.打造全球电竞之都赛事平台。积极引进和培育高规格的电竞赛事,支持举办高水平的国际电竞赛事,探索创办上海特色的电竞品牌赛事,将上海打造成为国内外顶级电竞赛事举办的首选城市之一。借鉴传统体育项目的行业管理模式,试行电竞运动员注册管理等政策,促进电竞运动规范有序发展。引导扶持知名电竞企业、俱乐部在沪发展,鼓励建设或改造电竞场馆,支持打造电竞产业集聚区,构建完整的电竞生态圈。鼓励举办各类电竞体验和展示活动,传播健康向上的电竞文化。
  4.加快培育自主品牌体育赛事。积极培育和发展上海本土品牌赛事,适时推出新的本土品牌赛事。策划举办“上马系列赛”等系列品牌体育赛事,拓展自主品牌赛事的辐射影响力。协调办好在本市举办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棋牌等职业联赛赛事,打造高水平的上海职业体育俱乐部,在国内外比赛中争创佳绩。积极鼓励市场活跃、关注度高、影响力广泛的原创商业性体育赛事。鼓励举办“一区一品”、“一街(镇)一品”赛事。办好上海市民运动会、城市业余联赛等市民喜闻乐见的群众性体育赛事。支持举办体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果的跨省市特色体育赛事。
  (二)体育赛事品质提升行动
  5.提升品牌体育赛事举办质量。
构建上海特色的品牌体育赛事集群。努力向同类体育赛事筹办的国际一流水准看齐,办好F1中国大奖赛、上海ATP1000网球大师赛、NBA中国赛上海站、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环球马术冠军赛(上海站)、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国际滑联“上海超级杯”短道速滑及花样滑冰队列滑大奖赛、世界高尔夫锦标赛-汇丰冠军赛、环崇明岛国际自盟女子公路世界巡回赛、世界斯诺克上海大师赛、世界体育舞蹈联合会大奖赛总决赛和中国坐标·上海城市定向户外挑战赛等年度品牌赛事,不断提升赛事品质和服务水平,打造常办常新、声誉卓著的百年精品赛事。提升“上海杯”诺卡拉帆船赛等自主IP赛事的办赛品质。
  6.完善体育赛事品质标准。加快推进体育赛事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体育赛事标准体系,开展体育赛事运营、评价、保障等标准研究,构建体育赛事从组织筹办到效果评估全过程的运营管理标准体系,在企业和协会开展试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支持本市单项体育协会制定公布体育赛事规范标准和办赛指南,加强行业指导、服务和监督,引导办赛机构提升体育赛事的品质。鼓励办赛机构定期开展体育赛事满意度测评,有针对性地改进体育赛事的运营管理和服务水平。
  7.鼓励专业体育赛事大众化。推动体育赛事扩大社会影响力和传播力,广泛设立公益场次,安排一定数量的公益门票,吸引更多市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体验体育赛事文化。扩大体育赛事传播途径和受众范围,大力拓展足球、篮球、网球、台球、路跑、击剑、马术、自行车、跆拳道、水上运动、冰雪运动、汽车摩托车、航空和山地户外运动等项目的群众基础。通过进社区、进园区、进景区、进学校、进楼宇、进商场等多种方式,推广时尚健康的运动项目和赛事活动,为市民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体育参与选择。积极推行体育项目业余等级制(段位制),调动更多市民参加体育运动的主动性。
  8.打造体育赛事嘉年华品牌。坚持体育赛事专业运营水平提升和业余推广普及相结合,以具备条件的专业体育赛事节庆化、大众化为导向,在群众基础好、社会效益佳的部分品牌赛事先行先试,筹办过程中融入更多文化娱乐、观光休闲、现代科技和时尚元素。统筹年度体育赛事时间安排,进一步加大元旦、春节、国庆等节假日以及周末、寒暑假等时段的体育赛事供给。密切专业体育赛事与全民健身联动,创造条件支持体育明星与市民近距离互动,释放体育赛事的“全民参与、全民欢乐”效应,提升市民的关注度和获得感。
  (三)体育赛事市场培育行动
  9.拓展体育赛事产权交易平台。
结合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和国内外重要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与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合作,完善体育赛事产权交易平台功能,立足上海、服务全国,通过组织平台发布、赛事推介会、高端体育论坛和峰会等形式,发布体育赛事资源交易信息。鼓励体育赛事举办权、转播权、运动员转会权、门票销售权、冠名权及无形资产开发等资源要素自由流转,合理配置。
  10.支持体育赛事企业做优做强。鼓励企业举办优质的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支持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体育赛事企业通过品牌输出、管理输出、专业技术和人才输出等形式实现规模化、集团化、专业化运营。到2020年,争取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专业能力突出、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体育赛事骨干企业,成为上海体育赛事运营管理的市场龙头和行业标杆。鼓励中小体育赛事企业专业化发展,组织开展类型多样的体育赛事。
  11.调动体育社会组织积极性。积极稳妥做好体育社会组织调整改革工作,坚持社会化、实体化、专业化方向,推进体育社团与行政机关脱钩,健全组织机构,完善治理结构,激发体育社会组织创新发展活力,提供赛事策划组织、裁判员培训和选派、运动员注册等专业化服务。市、区体育主管部门可采取购买服务、专项资金奖励等方式引导体育社会组织举办、承办群众性体育赛事。
  12.发展体育赛事中介服务机构。努力培育各类体育赛事中介组织,支持中介服务进入体育赛事申办、筹备、举办、评估等领域。鼓励社会力量提供体育赛事经纪、金融、保险、广告、票务、咨询等服务。建立由国内外专家学者、办赛机构负责人、政府管理人员、体育协会骨干、媒体代表等方面人士组成的上海体育赛事高端智库,以专家委员会、智库论坛等形式为本市体育赛事筹办提供专业咨询等服务。
  (四)体育赛事效益释放行动
  13.发挥体育赛事产业联动功能。
以体育赛事为合作平台,推动“体育+”和“+体育”融合发展,促进体育赛事与文化、旅游、教育、会展、商贸、科技、制造、互联网、健康服务等领域的联动。发挥体育赛事的龙头效应,更好实现重大体育赛事与娱乐、购物、餐饮、住宿、交通、物流、建筑、传媒、广告等上下游行业深度融合,带动体育及相关产业互利共赢、协同发展。适应市民群众体育消费升级需求,鼓励体育赛事有关运动鞋服、装备器材、功能食品饮料、保健品和纪念品等研发制造及销售。
  14.放大体育赛事外部效应。将体育赛事纳入本市体育产业统计序列,建立健全体育赛事常态化监测统计工作机制,收集汇总和定期发布在本市举办的重大体育赛事目录。拓展体育赛事大数据采集渠道,全面系统评估本市举办的重大体育赛事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市、区体育主管部门要结合体育赛事评估,建立重大体育赛事外部效应的扶持激励机制,对溢出效益比较显著的体育赛事提供组织协调和宣传推介等服务,形成体育赛事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15.广泛开展体育赛事宣传推介。大力弘扬体育文化,依托上海体育公共信息平台,提供体育赛事资讯发布、信息查询、报名参赛等功能服务。办好上海(国际)赛事文化及体育用品博览会等大型展会,利用各类国际展会、论坛、会议、体育博物馆等平台传播上海体育赛事文化。鼓励体育赛事制播分离,完善体育赛事转播竞争机制。以社会关注的大型体育赛事为推介重点,创新体育赛事宣传手段和传播方式,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微博、微信各类媒体以及政府部门网站、户外宣传阵地等平台,扩大体育赛事的社会影响力,营造体育赛事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五)体育赛事扶持保障行动
  16.创新体育赛事管理方式。
全面修订《上海市体育竞赛管理办法》,明确体育赛事举办的规范和流程,主动公开体育赛事信息,加强体育赛事分级分类管理和事中事后监管。完善体育赛事审批取消后的服务和管理方式,建立有关部门对商业性和群众性大型赛事活动联合“一站式”服务机制。结合加强本市体育市场监管,建立违法失信体育赛事企业、机构和从业人员黑名单制度。推进体育赛事契约化管理,明确和细化办赛各方在赛事申报、举办、产权交易、资金扶持等环节的权利和义务。加强大型体育赛事活动的安全管理。
  17.加大体育赛事资金扶持。完善现有市级体育赛事发展专项资金政策,鼓励设立区级体育赛事发展专项资金,对社会力量举办的品质优良、具有良好产业发展前景的赛事给予资金补助,加强体育赛事引导和规范,鼓励提升赛事品质,放大体育赛事的社会效益。完善扶持政策,支持相关职业体育俱乐部在国内外联赛中创造佳绩。市、区体育主管部门要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体育赛事项目申报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其他财政专项资金。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的开展。
  18.壮大体育赛事专业人才队伍。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高校等多方共同参与的体育赛事人才培养体系。健全体育赛事管理部门或机构,打造一支熟练掌握体育赛事运作规律、高素质、专业化、复合型的体育赛事人才队伍。鼓励社会力量开展裁判员、教练员等人员培训,多渠道培养体育赛事专业人才。支持高校加强体育赛事研究基地建设。鼓励退役运动员、教练员从事体育赛事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强体育赛事人才培养的交流合作。
  19.落实体育赛事场馆服务保障。市、区大型体育场馆设施的规划建设要优先兼顾重大体育赛事举办需求,与体育赛事规划紧密衔接,与赛后综合利用有机结合,提高场馆使用效率。加快推进徐家汇体育公园、浦东足球场、上海市民体育公园、马术公园、临港帆船帆板基地等重大体育设施项目建设,完善体育及相关配套设施服务功能,方便承接举办高品质的体育赛事。改革创新体育场馆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通过委托运营管理等方式探索体育场馆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激发场馆活力。筹备成立上海市体育场馆设施管理中心。市、区体育主管部门要支持体育场馆聚焦主业、以体为主、复合经营,提供专业优质的体育赛事服务,不断提升场馆运营管理效率、效能和综合效益。
  (六)体育赛事国际合作行动
  20.接轨体育赛事国际通行规则。
发挥上海区位优势加强中外体育交流互鉴,对标国际体育赛事举办的顶级标准、最好水平,学习借鉴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世界一流的国际著名体育城市的经验做法,以体育赛事质量效益提升和品牌建设为根本导向,以体育赛事品牌化、国际化为主要特色,积极构建与卓越的全球城市发展定位相匹配的多层次的赛事结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多样化的运营模式,加快形成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服务全国、影响全球的体育赛事运作模式和结构体系。
  21.建立体育赛事评价长效机制。研究和对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与国际权威的体育赛事分析评估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争取在上海设立研究机构或合作机构。支持有关高校和科研机构成立专业的体育赛事评估机构,探索建立国际公认、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体育赛事评价指标体系,积极参加国内外及本市体育赛事评价项目,增强在体育赛事评价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在此基础上建立本市申办引进重大体育赛事的专家论证机制,为重大体育赛事落户上海和良性发展提供科学指引。
  22.扩大体育赛事对外合作交流。将体育赛事纳入上海体育对外合作交流项目安排和年度计划,重点拓展“一带一路”国际体育合作。做好在本市举办的国际体育赛事的服务保障工作。充分发挥体育赛事对上海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发展的引领促进作用。围绕组织参加奥运会、亚运会等国际大赛,加强在竞技体育运动员训练、科研和医疗保障等方面的国际务实合作。支持上海体育社会组织和健身团队参加国际体育赛事等人文交流。打造上海体育国际交流窗口,组织开展足球、篮球、田径、游泳、冰雪和水上运动等领域的国际交流比赛,推动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走出去”。鼓励国际体育组织、企业落户上海。支持国际体育仲裁院上海听证中心发展。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区体育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体育赛事工作,将体育赛事纳入体育工作全局加以统筹谋划,完善体育赛事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细化重点任务分工,明确工作推进的时间表、路线图,更好发挥各级政府全民健身联席会议、体育产业发展联席会议、有关体育赛事组委会等跨部门协调机构职能,加强体育赛事的服务保障和监督管理。
  (二)凝聚多方合力。通过体育赛事平台积极整合资源,推进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建设,进一步密切体育主管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发挥体育社会组织、企业、有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等方面的作用,共同参与国际体育赛事之都建设。
  (三)完善考核评估。将体育赛事工作落实情况纳入市对区体育工作考核评估的重要领域。发布本市及各区体育赛事发展年度报告。把体育赛事工作作为市、区体育“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的重要内容,在总结好的经验做法的同时,找差距、补短板、求提升,谋划好“十四五”规划各项体育赛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