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读取语音阅读器
上海市体育局关于印发上海竞技体育科研中心发展规划(2020—2025年)的通知
2020-02-25 来源: 上海体育
索引号:AD1200000-2020-001   印发时间:2020-03-03 11:10:32

市体育局各相关直属单位、局机关各相关处室:

  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过程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加快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提升竞技体育发展水平,进一步做好竞技体育科研工作,现将《上海竞技体育科研中心发展规划(2020-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特此通知。

  

  

  上海市体育局

  2020年2月25日


  

  上海竞技体育科研中心发展规划

  (2020-2025年)

  

  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过程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加快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提升竞技体育发展水平,进一步做好竞技体育科研工作,按照《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构建本市竞技体育发展新体系的实施意见》(沪府办发〔2019〕13号)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上海竞技体育科研坚持以运动实践需求和解决训练关键问题为着力点,积极主动服务于运动实践一线,不断提升体育科技工作能力和水平,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在竞技体育运动训练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持和保障作用。但是与世界顶尖竞技体育科研工作相比,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主要表现为研究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研究深度不够,缺少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硬件设施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人才队伍不稳定,高层次领军人才十分缺乏;激励创新的环境亟待完善,政策措施落实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

  当前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决胜阶段,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时期,是上海体育事业和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关头。上海竞技体育科研正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着相当多的挑战。必须牢牢把握机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市委市政府和市体育局的决策部署,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竞技体育发展新常态的要求和国内外科技创新的新趋势,紧跟竞技体育世界发展潮流和趋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上海竞技体育发展新局面,建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一流竞技体育科研中心,为上海早日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按照市体育局党组“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高点定位”的要求和具体部署,围绕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和健康上海的奋斗目标,贯彻落实《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构建本市竞技体育发展新体系的实施意见》精神,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提高站位,主动作为,切实提高竞技体育科研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贡献率。

  (二)指导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以体育科学研究的发展与创新为长远目标,以解决运动训练的关键问题为着力点,推动体育科技工作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发挥高平台、高精准、高质量的“科技助力”作用。

  --坚持应用导向。根据国家和上海竞技体育的重大科研需求导向,推进应用性研究,加强研究成果转化,提升体育科技含量。

  --坚持科技引领。充分发挥上海高校和科研院所学科齐全、科研力量强的综合优势,统筹理论建设与训练创新,在科学训练、科学选材、科技支撑中起到引领作用。

  --坚持科训结合。构建科学合理的训练体系,加强“训科医”一体化复合型团队建设,强化科研攻关、科技服务和运动康复保障,不断提高教练员科学训练水平。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上海竞技体育科研中心功能日趋完善,竞技体育科研攻关能力和科技服务水平日趋提高,高质量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对竞技体育的助力效应更加凸显,基本建成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一流竞技体育科研中心。

  --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提高训练科学化水平,促使上海竞技体育运动训练逐步实现可视化、数据化。

  --密切结合国际体育科技的新趋势和新方向,加强与国内外体育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形成一支自主创新能力强、善于解决竞技体育关键问题,具有国际先进性的高水平科研团队。

  --持续引入一批高新技术,搭建具有亮点的实验平台,在国内竞技体育科技领域取得领先地位,在国际竞技体育科技领域取得一流地位。

  --建设若干发展成熟、成果显著的“训科医”一体化复合型团队,培养一批科学训练意识较强、训练水平较高、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骨干教练员。

  三、主要任务

  (一)优化空间布局,精准功能定位

  上海竞技体育科研中心建设要紧紧抓住2020年东京奥运会、2021年陕西全运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2024年巴黎奥运会等重大历史机遇,以运动实践需求为导向,突破崇明体育训练基地、东方绿舟体育训练基地、闵行片区体育训练基地的空间局限,优化布局和精准定位。

  1.崇明体育训练基地

  从2019年3月建成启用到2025年,实现“一个平台、四个实验中心、九个功能”的建设目标。

  “一个平台”即到2025年将崇明体育训练基地科研中心建设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高水平科研平台,紧紧围绕基地14个运动项目(篮球、手球、棒球、垒球、曲棍球、乒乓球、羽毛球、体操、武术、击剑、现代五项、拳击、跆拳道、柔道等),同时满足田径、游泳以及自行车项目上海队和国家队到崇明基地转训、异地训练需求,以及满足国际高水平运动队来沪训练的科技保障服务需求。

  “四个实验中心”即围绕科研中心的功能定位,优化总体布局,重点打造综合运动评定中心、运动康复&恢复研究中心、模拟特殊环境训练实验室和智慧数字化运动表现实验室。

  “九个功能”即运动员的运动和肌力综合评价、身体机能监控与调试、运动疲劳监控与消除、精准运动营养支持、运动员心理评价与训练、模拟高原训练及异地比赛气候、体育风洞研究、运动训练数字化和可视化、世界竞技体育前沿信息收集等综合功能。

  2.闵行片区体育训练基地

  以闵行片区重点项目田径、自行车、射击、射箭备战训练的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实验室布局和加强团队建设,着力打造“两个基地科研中心、两个专项化特色实验室”。

  “两个基地科研中心”为莘庄体育训练基地科研中心和射击射箭运动科研中心。其中莘庄体育训练基地科研中心功能主要包括专项训练方法和监控研究、身体机能的生理生化评定、技战术力学诊断与分析、个性化精准营养、心理评价与干预、伤病预防和康复(水疗)。射击射箭运动科研中心功能以专项化的运动心理评定和学习干预为主,射击射箭项目日常定期的机能评定、膳食指导与运动营养调控、专项动作技术分析和伤病康复由莘庄体育训练基地科研中心相关实验室和科研人员协同完成。

  “两个专项化特色实验室”分别为专项训练大数据分析决策实验室和心理技能学训实验室。位于莘庄体育训练基地的专项训练大数据分析决策实验室除了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已开展的重点项目技术诊断与评价、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与营养保障工作外,将逐步增加对田径、自行车重点项目专项训练方法手段评价和改进干预,以及重点运动员体能状态分析与针对性训练方面的研究比例,通过训练学、运动学、生物力学、生理生化、营养等不同学科的综合攻关解决难点问题,为备战过程中教练员的正确决策提供科技支撑。在射击射箭运动中心的心理技能学训实验室,主要针对射击射箭重点运动员(兼顾田径、自行车重点队员),在通过心理诊断找到问题后,采用最新的虚拟现实场景心理干预训练等技术手段,对运动员的竞赛和训练过程的心理调节能力进行训练,帮助运动员解决备战训练中遇到的心理难题,切实提高比赛中的心理调控能力。

  3.东方绿舟体育训练基地

  根据东方绿舟体育训练基地项目设置情况,以游泳、水上、排球项目为重点,配置和完善符合项目特点的科研仪器设备,同时以解决运动训练的关键问题为着力点,切实提升体育科研保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现有基础上,将东方绿舟基地科研中心建成技术上有特色、学术上有建树、人才上有储备、发展上有后劲、质量上有保证、社会上有影响力的综合性体育科研中心。

  在现有实验室基础上不断整合完善,进一步优化游泳水槽实验室、低氧训练实验室、康复水疗实验室的功能,完善学科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在提高实验室使用效率、质量、研究水平、服务水平上下功夫。各实验室研究根据研究方向和特色在学术研究上有所建树,服务保障方面将运动康复、生理生化、运动营养、技术诊断、运动心理等各学科有机融合,为运动员提供从测试评估到“对症”干预的全方位、一体化的科学保障,助力竞技水平的提高。

  (二)加强协同攻关,提升助力效应

  围绕崇明、闵行和东方绿舟三大体育训练基地的奥全运项目,依托三大基地所属科研设施,多学科协同攻关,不断提升科技助力效应。

  1.对运动员竞技状态进行综合评定和干预

  (1)借助基础体能测试、功能动作筛查、等速力量测试、三维动作分析、平衡与本体感觉测试、运动损伤评估等方法手段,为各训练基地所有运动项目精英运动员提供运动损伤康复评估及体能测试评估。根据测试结果、项目特点和伤病筛查结果,为精英运动员提供针对性的体能训练建议和运动康复的个性化指导。

  (2)充分利用生理生化分析仪及跑台、功率车等实验仪器和装备为运动员提供竞技状态指标和生物特性数据,多角度综合性地测定、分析和评价运动员体能、运动表现水平、训练负荷,从而评估竞技状态。

  (3)借助膳食调查、精准营养测定等方法手段对运动员膳食模式、体内营养素或敏感生物标志物水平进行评估,揭示运动员营养状况,提供个体化合理膳食建议及营养补剂指导。

  (4)通过心理测试了解运动员心理特征及心理疲劳程度,结合运动员心理特点,提供心理咨询、调控和心理训练,保障竞技水平发挥。

  (5)借助水疗康复池、超低温液氮恢复系统、情景模拟(VR)等硬件设备,加快运动员大负荷训练后疲劳消除和体能快速恢复。

  2.通过模拟特殊环境训练提升运动员的运动表现

  (1)参照世界著名体育训练基地科研配置特点,根据部分运动项目的实际需求,通过建设安全、可控的模拟高度训练和生活环境,提高运动员耐缺氧能力、心肺功能和体能训练效果。同时保障赴高原训练或比赛前的适应性训练。

  (2)根据部分运动项目的特点需求,通过模拟高低温不同湿度环境进行训练,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表现和体能训练效果。

  (3)针对所有项目运动员由于训练因素造成的睡眠、失眠问题进行调节和干预,治疗失眠促进恢复,从而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表现。

  (4)借助能量代谢舱精确检测重点运动员的运动能量消耗及基础能量代谢,为精准营养提供最有力支撑。

  (5)通过风洞实验进行运动员的身体姿态评估和测量、利用3D扫描技术建模仿真仪器设备在风洞中进行对比实验、对比赛训练服减阻效果进行测试和改良。

  3.基于智慧数字化平台对训练和比赛进行技战术分析

  (1)技术动作分析。针对部分技能、技战能主导类运动项目的特点,利用三维红外摄像头采集系统、三维测力台等设备,同步采集运动学、动力学的测试数据,对运动项目的专项技术动作进行诊断和分析。

  (2)战术统计与分析。针对部分项目的技战术需求,通过采集视频、技战术统计软件对其进行战术统计和分析,主要服务于技战术主导类运动项目。

  (3)信息情报分析。利用影像数据库技术测定和分析比赛中的速度、技术等,分析自身或对手的技术动作、战术特点以及比赛阵型等,以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主要服务于对抗性运动项目。

  (4)虚拟现实技术应用。通过VR技术建立相关训练、比赛场景,结合生物反馈系统对运动员进行心理测试与分析,并进行针对性心理训练;针对对抗性项目,通过VR技术模拟对手技术战术特点,并在VR系统中进行针对性的模拟对抗。

  (三)注重外联内合,打造高水平团队

  以奥全运科技攻关团队的学科设置和科研需求为基础,以重大任务为核心,采用“重大项目 重大任务 科技攻关团队 科研保障平台”的模式,外联内合,打造国际化高水平科技攻关团队。

  身体机能综合评定团队:依托三大训练基地科研平台的建设,通过多手段、多方位介入,对运动员身体机能、心理状态、肌肉力量、身体成份、伤病状态等进行监测,并进行干预和促进能力提升。

  康复体能研究团队:(1)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体能协会组织和国际国内知名康复体能公司合作;(2)面向国际国内招聘康复体能训练的一流人才,建立国际化高水准康复体能研究团队;(3)加强对康复体能年轻人才的培养,让年轻科研人员参与到团队中,在实际工作中得以锻炼和成长。

  模拟环境研究团队:通过与医学院、有关科研院所联合,针对特殊环境对人体应激影响进行更加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打造相关专业科研人才队伍。

  体育领域风洞研究团队:(1)与国内顶尖高校合作开展科技攻关,借助其现有的专业人才和成熟技术,共建体育风洞应用研究实验室;(2)强化自身科研力量培养,体育科学研究所配备相关项目专业科研人员,与外部合作力量共同对不同运动员的姿态和操控技术进行分析,并对比赛服装和器械进行减阻改良。

  (四)引入高新技术,建设信息化智能化系统

  以提升奥全运攻关中的科技含量,促进运动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为目的,提高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支撑传统竞技体育科研转型升级。

  打造人工智能关键技术赋能竞技体育智慧化实时反馈应用系统。与具有专业竞争力的高科技公司合作,应用高科技企业的智能化产品,运用在动作捕捉与虚拟现实技术领域和大数据管理等领域的成熟技术和成果,合作创建可用于平衡、运动控制、运动损伤康复等科研领域的VR体育科研实验平台。通过物联网传感系统链接可穿戴设备,合作建立互通的互联网竞技体育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实现统一的“用户管理”“设备管理”“内容管理”“数据管理”“专家系统”“运维管理”等管理系统的集成。

  (五)加强培训,提升教练员科研意识

  在竞技体育科研中心建设过程中,要有计划、有步骤、分批次、分层次地对教练员进行运动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科研仪器设备功能、科技助力体育典型案例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在初任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和职称晋级中进行相应考核,确保教练员科学素养不断提升,应知应会必须掌握。逐步引导教练员把科技助力手段纳入训练计划内容,建立相关激励机制,将使用科技助力手段作为考核教练员训练计划的重要内容抓好抓实,不断提升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建立完善市体育局相关处室、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上海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上海市体育训练基地管理中心等多部门合作的竞技体育科研中心发展工作协调机制,整合资源,密切协同,形成上下互动、左右联动的良好格局。探索建立竞技体育科研中心开放合作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拓展领域、拓宽渠道,构建开放型竞技体育科研发展平台。

  (二)加强经费保障

  切实加大对竞技体育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加强重点工程建设、重大仪器设备、重要人才引进等经费保障,将必要的竞技体育科研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严格规范经费管理,完善绩效评估体系。

  (三)加强人才保障

  完善各类人才引进、培养、培训、激烈和保障制度,通过引进、吸收、培养和联合,着力打造一批跨学科、高水平、竞争力强的体育科技攻关人才队伍。加强国际交流,培育一批具备国际视野、了解国际科学前沿和国际规则的中青年科研与管理人才。通过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建实习生工作站、硕博联合培养等多种人力资源配备模式,加大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发现、培养和资助力度,增强科技创新人才后备力量。对从事应用研究的科研人员注重绩效检验和服务对象评价,引导科研辅助和实验技术类人员提高服务水平和技术支持能力,为各类人才创造规则公平和机会公平的发展空间。

  (四)加强运行管理

  市体育局将切实加强上海竞技体育科研中心建设的统筹管理和指导,专项研究,定期检查,重点推进落实。市体育局相关处室要在科研中心整体布局、硬件配置、人才引进方面给予业务指导和政策支持。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上海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上海市体育训练基地管理中心要根据运动队训练实际需求和竞技体育应用研究需要,把相关工作纳入单位年度重点工作,制定分步实施方案,明确计划进度、阶段目标、阶段预算、时间节点,并落实责任到人,确保深入推进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