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体办〔2019〕44号
关于印发《2019年上海市体育局
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区体育局,市体育局直属各单位、局机关各处室,市体总秘书处,各有关单位:
《2019年上海市体育局工作要点》已经上海市体育局局长办公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认真按照执行。
特此通知。
上海市体育局
2019年1月11日
2019年上海市体育局工作要点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要一年,是推进实施“十三五”规划和顺利实现2020年目标的关键一年,是备战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的攻坚之年,也是推动新时代上海体育改革发展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的奋进之年。
2019年上海体育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重要论述和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等重要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和重大部署,围绕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奋斗目标,聚焦上海体育“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持续深入推进从办体育向管体育、从小体育向大体育、从体育向“体育+”转变,遵循全民健身普及规律,遵循竞技体育制胜规律,遵循体育产业市场规律,在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全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方面体现新作为,在创造体育高品质生活加快建设健康上海方面体现新作为,在全面深化体育改革加强体育部门自身建设方面体现新作为,以“改革开放再出发、创新发展再突破”的勇气和担当,全心全意办人民群众满意的体育,努力发挥体育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多元功能,为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作出积极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2019年要重点做好以下5方面23项工作。
一、遵循全民健身普及规律,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
1.加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管理。推进年度市政府体育实事项目,在公园、绿地和社区中新建改建100条市民健身步道、60片市民球场和300个市民益智健身苑点,确保项目经费落实、设施布局合理、建设质量达标。深入宣传落实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大力推动各类便民利民的体育设施建设。支持有关各区以黄浦江、苏州河两岸贯通开放为契机,完善配套体育设施服务体系。会同市卫生健康委,共同推进80个智慧健康小屋建设。发挥区体育局和街镇的作用,着力推进社区市民健身中心建设。会同市绿化市容局,积极推进公园绿地中的体育设施建设,丰富市民身边的健身空间。会同市农业农村委,加强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和服务供给,更好发挥体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支持临港集团打造城市运动中心,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及设施进园区,扩大园区健身场地供给。坚持社区体育设施信息化管理模式,年内实现社区体育设施场所的二维码贴码和建档工作全覆盖,完善管理平台的建设和运营维护。引入专业技术力量,全面推广智慧共享运动场管理模式。
2.推动公共体育设施附属空间开放。按照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市政府工作部署,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场馆)建筑本体以外的道路、广场、绿化等附属空间对外开放,为市民健身休闲提供更多公共空间。以开放为原则,不开放为例外,在市属体育场馆先行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市范围推广实施,逐步实现市、区、社区三级公共体育设施(场馆)附属空间开放全覆盖。完善开放配套设施和标识标牌,形成便民服务和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发挥上海市体育场馆设施管理中心职能,探索公共体育场馆设施运营管理新模式。进一步做好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向市民公益性开放工作。
3.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积极筹办2019年上海城市业余联赛,丰富项目设置,扩大合作范围,全面办好项目联赛、项目系列赛和品牌特色赛事活动,优化办赛标准,提升服务品质,扩大参与人群。组织好元旦、春节、全民健身日、国庆等重点节庆日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努力营造全民健身氛围。积极做好第四届全国智力运动会组团参赛工作,努力实现金牌数第一的目标。会同市民族宗教局,做好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参赛工作,支持少数民族运动项目普及发展。支持职工、老年人、妇女、军人、残疾人等各类人群体育发展。
4.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水平。会同有关部门开展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做好全国第四次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为提高群众体育工作科学化水平和制定本市体育“十四五”规划提供依据。开展体育项目培训和推广,针对武术等传统类体育项目和击剑、皮划艇等时尚类体育项目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加大冰雪项目的扶持推广力度。围绕建设健康上海的目标,加强体医结合,积极开展慢性病运动干预。继续推进“你点我送”社区体育服务配送,拓展配送项目和服务范围,提供体育健身技能和科学健身知识讲座,让市民更好体验身边的健身指导服务。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提高健身指导专业能力和水平。
5.健全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以双休双假为重点,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培训、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社区青少年体育配送等活动,将青少年体育服务纳入爱心暑托班,帮助青少年掌握两项以上体育技能,切实增强体质健康。进一步加强以青少年体育协会为枢纽的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建设,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继续举办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赛、青少年体育暑期品牌赛事活动,创办上海市青少年3对3篮球超级联赛等赛事,为青少年搭建体育交流平台。会同市教委共同推进“三大球”和田径等校园运动联盟建设。创新开展“优秀运动员进校园”活动。加强与媒体合作,拓展青少年体育宣传的深度与广度,营造鼓励青少年体育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遵循竞技体育制胜规律,增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6.抓紧抓实奥全运备战工作。抓住崇明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建成启用重大契机,制定实施上海竞技体育布局发展规划,调整优化项目,走精兵之路。坚持夏季项目和冬季项目同谋划、同部署、同发展。重点聚焦东京奥运会、陕西全运会,完善备战方案,准确研判形势,加强重点运动员服务保障。积极备战北京冬奥会、内蒙古全冬会,加强联合培养运动员工作,做好国家雪车队、国家青年冰壶队服务保障。积极选调优秀运动员参加国家各层级队伍集训,大力开展跨界跨项选材工作。加快发展上海青少年冰雪运动。加强运动队冬训、夏训以及日常训练管理、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
7.全力打好第二届全国青运会。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二青会上海代表团,明确组织指挥架构及各部室职责分工。制订代表团工作序列及预决赛期间有关制度,全面做好各项参赛组织保障工作。按照竞赛规程总则抓好参赛队伍组建,充分发挥各区、体校和社会俱乐部的作用。加强训练和科医保障。强化赛风赛纪,争取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通过青运会锻炼和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发掘和培育一批高水平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拓展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渠道,为上海竞技体育发展奠定坚实的后备人才基础。
8.加强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上海市体教结合促进计划(2016—2020年)》,推动体教融合,会同市教委全力做好中小学“一条龙”课余训练体系建设和项目布局,加强学校二线运动队、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夯实优秀后备人才培养基础。推进市级体校改革,完善管理体制,规范学籍管理,提高文化教育水平,努力构建高水平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高地。启动新周期市运会竞赛规程总则研制,引导各区完善业余训练布局。加强青少年体育精英基地建设。探索出台鼓励青少年体育社会化办训发展扶持政策,支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后备人才培养。完善青少年体育教练员培训体系,加强青训教练员队伍建设。
9.提高科技和医疗保障水平。对标国内外先进水平,构建崇明体育训练基地科医保障体系。整合全市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力量,运用国内外先进的科技和医疗手段,提高科技助力体育水平,为竞技体育备战提供有力支持。加强体育科研团队建设和课题研究,推动研究成果转化。加强与市卫生健康部门的合作,整合优质医疗资源,做好重点项目、重点运动员的医务保障工作。深化与上海中医药大学等单位合作,完善医务援体管理体制机制,运用传统医学等手段,做好运动员伤病预防、诊治和康复工作。创新体育医院发展模式。
10.保持反兴奋剂高压态势。深入实施《上海市体育局专业运动队反兴奋剂工作管理办法》,组建本市反兴奋剂工作机构,持续开展专业运动队反兴奋剂督查,围绕反兴奋剂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严格落实反兴奋剂责任和措施,加大问责追责力度,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强化反兴奋剂宣传教育,在各训练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提高运动员、教练员、管理人员的反兴奋剂意识和专业知识。在本市青少年比赛中试点开展兴奋剂检查。切实做好第二届全国青运会上海代表团反兴奋剂各项工作。
三、遵循体育产业市场规律,促进体育产业加快发展
11.完善体育产业扶持保障政策。贯彻本市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系列政策文件,推动“体育产业30条”落地落实,完善配套政策和措施,优化体育产业营商环境,扶持培育优质体育企业,支持民营和中小体育企业发展。更好发挥上海市体育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功能,促进体育与商贸、文化、旅游、健康、科技、制造、互联网等领域融合发展。科学谋划体育产业空间布局,加强体育产业集聚区、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和项目、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和管理。推进体育资源交易平台建设,支持办好2019年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体育资源配置上海峰会等活动,打造国内外重要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支持和指导上海市体育产业联合会筹建和运作。加强和改进本市体育产业统计工作。做好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及体育场地统计调查相关工作。
12.推进重大体育设施项目建设。完善崇明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功能,打造综合性现代化的高水平体育训练基地。完成上海市民体育公园(一期)建设。按计划推进徐家汇体育公园、浦东足球场项目,确保工程质量、进度和安全。加快推进马术公园、临港帆船帆板基地、上海崇明自行车馆以及2021年赛艇世锦赛上海水上运动中心功能改造等项目。积极研究划船俱乐部易地建设等项目。支持各区推进区级重大体育设施项目建设。
13.加快建设国际体育赛事之都。大力实施《建设国际体育赛事之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编制体育赛事中长期发展规划,构建与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相匹配的赛事体系,建立健全体育赛事评价标准,提升体育赛事服务品质和综合效益。精心筹办2019年篮球世界杯、武术世锦赛。积极筹备2021年赛艇世锦赛。办好F1中国大奖赛、ATP1000网球大师赛、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环球马术冠军赛等年度品牌体育赛事。研究引进更多国际顶级体育赛事。支持举办高水平国际电竞赛事,鼓励创办上海特色的电竞品牌赛事,会同有关部门促进电竞产业发展,助力打造全球电竞之都。提升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上海杯”帆船赛、“上海超级杯”滑冰大奖赛、“Jump10”街球大奖赛等自主品牌赛事的影响力。协调办好在本市举办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冰球等职业联赛。支持举办世界摩托车越野锦标赛等“一区一品”特色赛事。完善体育赛事发展专项资金政策,创新体育赛事管理和服务方式,扶持壮大体育赛事市场主体。
14.培育壮大健身休闲等体育产业。围绕市民多样化体育健身需求,积极发展足球、篮球、网球、游泳、路跑、自行车、棋牌等市民喜闻乐见、市场前景广阔的运动项目。推动水上、冰雪、汽摩、极限、击剑、马术、剑道、跆拳道、电子竞技等时尚运动项目发展。推广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项目。鼓励体育场馆服务、体育教育培训、体育中介、体育传媒、体育科技等各类体育企业以及“互联网+体育”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推动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积极创建国家体育旅游精品景区、线路、赛事、目的地和上海市星级体育旅游休闲基地。促进体育彩票事业发展。
15.推动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积极贯彻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按照中央和市委工作要求,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共同组织实施《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完善“三省一市”体育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加强区域体育产业规划、政策和项目衔接,以22个重点合作项目为着力点,成立长三角体育产业联盟,深化和拓展各领域务实合作,努力将长三角区域建设成为全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示范区。
四、构建现代体育治理体系,深化重点领域体育改革
16.推进体育场馆改革。推进体育场馆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营机制创新,通过委托运营管理、公开招标等方式探索体育场馆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激发场馆活力。支持体育场馆以体为主、复合经营,提升场馆社会服务功能。优化上海市体育场馆设施管理中心职能,切实发挥好制定标准、评估考核、资产管理、服务指导等作用。
17.推进足球改革。贯彻落实足球改革发展系列文件,更好发挥足球改革发展联席会议作用,协调解决足球改革重大问题。支持市足协独立自主依法运行,发挥引领上海足球发展的龙头作用。推动上海职业足球发展,支持职业足球俱乐部持续健康成长,在国内外比赛中争取好成绩,助力国家队打好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预选赛。大力发展校园足球和社会足球。推进足球场地设施建设。加强足球领域国际交流合作。
18.推进体育社会组织改革。坚持政社分开、管办分离,支持上海市体育总会完善治理结构,构建体育社会组织枢纽式管理新格局,推进体育社会组织社会化、实体化、专业化、国际化、规范化建设,加强对体育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重点打造体育社会组织“20+10”品牌计划,做大做强20家优秀体育社会组织,开展10项重点赛事活动。加强体育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和内部治理。全面实施体育社会组织审计制度和法定代表人年度述职制度。
19.推进体育事业单位改革。落实《上海市体育局直属事业单位调整改革总体方案》,持续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形成精简、高效、专业的事业单位管理体系,完善事业单位职能定位,优化管理和服务的资源配置,健全事业单位制度规范和激励机制,调动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规范管理落实责任,着力加强体育部门自身建设
20.全面加强依法治体。推进实施上海体育“十三五”规划。启动上海体育“十四五”规划以及体育设施、全民健身、体育产业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按照市人大立法计划,做好《上海市体育产业促进条例》调研起草工作。修订《上海市体育竞赛管理办法》。积极开展《上海市游泳场所管理办法》立法调研。制定《上海市<体育市场黑名单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和《上海市高危险性体育项目(潜水)经营许可实施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加强高危体育项目监管,保障游泳场所夏季开放管理服务平稳有序。根据《上海市单用途预付消费卡管理规定》,做好体育领域单用途卡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按照放管服要求推进体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目标管理和问题督查,提高行政效能。加强与标准化管理部门和专业机构的合作,推进体育标准化建设。健全市体育局兼职法律顾问制度,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体育系统干部职工的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开展年度上海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修改完善各项基础管理制度,加强规范,优化流程,推进依法行政。
21.建设高素质体育人才队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和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打造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的体育干部队伍。抓好局系统各级领导班子配备,按照干部职数配齐配强直属单位领导班子。以完善年轻干部培养体系和工作机制为重点,加强年轻干部培养使用,有序开展干部培训和挂职锻炼。围绕教练员、运动员人才培养,强化体育人才发展政策与制度建设。深化教练员职称制度改革,积极探索教练员技术职称评定向社会开放。加强科医保障人员、裁判员、技术官员等人才队伍建设。完善运动员选调、引进、安置相关政策,精心组织好优秀运动员、教练员服务保障。
22.加强体育宣传和信息化建设。做强做精体育宣传工作,增强宣传主动性、系统性和规范性,构建大宣传工作格局。充分运用上海体育官网、微信公众号以及广播、电视、报纸、户外宣传阵地等平台全方位展示上海体育发展改革成就,弘扬上海体育文化,讲好上海体育故事,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做好《上海地方志•卫生•体育分志•体育卷》编纂工作。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做好上海体育发展成就有关宣传工作。建成运营上海体育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完善服务功能,为市民提供体育场地、体育赛事、健身指导等信息服务,打造智慧体育公共服务模式。完善“一网通办”政务服务。 保障网络信息安全。
23.广泛开展体育对外交流。围绕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提高体育对外交流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体育交往。全力做好在上海举办的重大国际体育赛事的服务保障工作。深化拓展上海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领域的国际合作。有序开展与港澳台地区的体育交流,推进沪台体育交流项目。加强因公出访管理,严格落实外事管理制度规范。
同时,全面做好体育党建、纪检、保密、工会、团建、老干部、安全稳定等各项工作,以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突出业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