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体育局,局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市体总秘书处:
现将《2020年上海市体育局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予以贯彻执行。
特此通知。
上海市体育局
2020年1月8日
2020年上海市体育局工作要点
2020年是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是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的收官之年,是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开局之年,也是决战东京奥运会、备战陕西全运会的关键之年。
2020年上海体育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重要论述和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围绕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奋斗目标,全面做好上海体育发展改革各项工作,推进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坚持体育发展新理念,激发体育发展新活力,增加体育发展新动能,创造体育发展新业绩,坚定信心,振奋精神,狠抓落实,善作善成,全力打好上海体育“十三五”规划收官战,高水平编制上海体育“十四五”规划,在新起点推动上海体育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和卓越的全球城市作出应有贡献。
2020年要重点做好以下5方面21项工作:
一、实施全民健身行动,积极助力健康上海建设
1.增加社区体育设施服务供给。全面按时完成年度市政府体育实事工程项目,在公园、绿地和社区中新建改建100条市民健身步道、80片多功能运动场、500个市民益智健身苑点,进一步改善市民身边的健身环境。会同市卫生健康委,建设100所智慧健康小屋,推动社区健康服务资源融合共享。整合各方资源,密切“体绿”、“体文”、“体旅”、“体农”等结合,加强城市绿道、自行车道、体育公园、街镇文体中心、社区市民健身中心等多种类型的体育设施建设。支持各区拓展体育活动空间,完善黄浦江、苏州河两岸配套体育设施。加强体育设施智慧化管理和信息化服务,推进体育场馆设施电子地图建设。做好公共体育设施及其附属空间开放工作。会同教育部门,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支持各区利用商场、楼宇、闲置厂房、地下空间和建筑屋顶等“金角银边”,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小型多样、便民利民的体育健身设施。会同住建、房管等部门,加强居民住宅小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管理。
2.积极筹办第三届市民运动会。创新全民健身大型活动组织方式,制定实施上海市第三届市民运动会总体方案,以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健康上海,人人来赛”主题,设置竞赛、活动、展示等板块,坚持管办分离和社会化、市场化办赛方向,调动企业、社会组织的办赛积极性,结合推广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体育项目业余等级评定标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市民喜闻乐见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广泛覆盖青少年、职工、老年人、妇女、农民、军人、残疾人、少数民族等各类人群,引领全民健身社会新时尚。
3.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水平。按照建设“健康上海”的要求,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密切“体医结合”。针对各类人群,开展健康检测、评估、干预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智慧化服务。积极探索社区老年人“运动+认知”双任务干预,试点加强非医疗健康干预,提升老年人体质健康水平。创新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和队伍建设,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和培训,提高健身指导能力和水平。广泛开展“你点我送”社区体育服务配送,把健身指导送到社区居民身边。做好市民体质监测工作。开展群众体育现状调查。发布全民健身发展报告。
4.完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以双休双假为重点,组织开展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创新举办周末营,继续加强与团市委、市妇联合作,推动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进爱心暑托班、进社区,引导青少年掌握2~3项体育技能,增强体质健康。办好“MAGIC 3”青少年三对三篮球超级联赛、上海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赛等比赛,着力打造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上海青少年赛事品牌。积极发展幼儿体育,举办上海市少儿体育联赛、家庭亲子运动会等幼儿体育赛事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建设,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开展青少年大众教练员培训、冬夏令营人才培训,壮大青少年体育教练员队伍,提高青少年体育指导水平。在青少年中大力弘扬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举办“优秀运动员进校园”等活动。
二、落实奥运争光计划,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5.构建竞技体育发展新体系。贯彻落实《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构建本市竞技体育发展新体系的实施意见》,会同有关部门出台配套政策和措施,确保政策落地见效。完善崇明体育训练基地运行管理模式,构建科学高效、协同有力的竞技体育训练管理和服务保障格局,落实与国家体育总局联办73个小项国家集训队任务。坚持开放办体育基本方向,加强政府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鼓励社会办训,优化项目布局,推动奥运优势项目、传统基础大项、集体球类项目和城市特色项目全面协调发展。狠抓基础体能,从严管理队伍,推动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
6.全力打好东京奥运会等大赛。组织参加东京奥运会入选赛,争取更多上海运动员获得奥运参赛资格。做好入选国家队的上海运动员服务保障工作,围绕奥运备战重点运动员,建立教练员、科研、医务等训练与保障团队。加强奥运赛场组织指挥,充分展现上海体育健儿的竞技实力和精神风貌,助力中国体育代表团创造佳绩。做好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组织参赛工作,落实队伍组建、训练、参赛和服务保障等工作,实现金牌零的突破,确保金牌、奖牌和总分全面超越上届,争取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积极做好2021年第十四届全运会有关备战工作。
7.推动冰雪运动加快发展。抓住2022年北京冬奥会契机,实施国家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贯彻落实本市《关于加快发展冰雪运动的实施意见》,更好发挥上海冰雪运动在南方城市的“桥头堡”作用。因地制宜、科学布局一批滑冰(短道速滑、花样滑冰)、滑雪(个别小项)、冰球、冰壶、雪车、轮滑等冰雪运动奥全运项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各区、社会组织、企业、学校以及外省市合作等方式多渠道培养冰雪运动员,组建市级冰雪项目集训队。加强冰雪运动后备力量建设,培养和引进高水平冰雪运动员、教练员。积极向国家队输送冰雪运动员,做好跨界跨项跨季选材工作。
8.加强科医教和反兴奋剂工作。制定实施上海竞技体育科研中心发展规划,提高科技助力水平。依托体育科技项目载体,建设多学科、跨部门的体育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建设训、科、医一体化复合型团队,围绕重点项目、重点运动员,为训练比赛提供优质服务和保障。加强与卫生部门合作,完善体育医院管理体制,推进上海体育运动训练康复中心建设。整合全市优质医疗资源,优化医务援体管理体制机制,做好优秀运动员医务保障。推进市级体校文化教育托管,做好学籍改革衔接工作,提高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组织好各级各类教练员业务培训,强化科技助力意识和能力,逐步建立科学化制度化的教练员培训体系。坚持“零容忍”、“零出现”和“四严四全”(严防、严管、严查、严惩,全过程、全周期、全天候、全人群)的反兴奋剂工作方针,切实做好反兴奋剂工作。
9.健全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进体教融合,着力突破制约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的瓶颈问题。发挥体育部门的专业优势,会同市教委科学布局“一条龙”课余训练体系。启动“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建设,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后备人才培养。修订上海市青少年运动员注册制度,打破参赛壁垒,加大优秀体育人才选拔力度。组织开展上海市青少年体育精英系列赛,研制第十七届市运会竞赛规程总则。推动一、二、三线训练体系贯通,充分发挥各项目中心教研组作用,加强业余训练督导,加大科学选材育才力度。
三、加大引导扶持力度,增强体育产业发展动力
10.落实体育产业扶持政策。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及本市促进体育发展系列政策文件,优化体育产业营商环境,激发以企业为主体的体育市场活力,打造以竞赛表演、健身休闲等体育服务业为重点的体育产业体系,增加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体育消费。修订本市体育产业基地管理办法,加强基地跟踪评测,完善进入与退出机制。积极推动体育产业集聚区、全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建设。打造体育资源交易平台,支持举办2020年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等活动。指导上海市体育产业联合会运作。做好体育产业统计工作。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助力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与文化、旅游、健康、购物、养老、科技、互联网等领域融合发展。巩固长三角体育产业协作成果,推进长三角体育一体化发展。支持发展体育彩票事业。
11.大力发展竞赛表演业。组织实施《上海市体育赛事管理办法》,加快建设国际体育赛事之都,完善体育赛事体系和规划布局,加强体育赛事管理和服务。积极筹备2021年国际足联俱乐部世界杯和世界赛艇锦标赛,研究引进更多国际知名体育赛事。办好F1中国大奖赛、ATP1000网球大师赛、崇明女子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等传统品牌赛事。创办符合城市特质、穿越城市黄金水道的高水平赛艇赛事。着力提升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上海超级杯冰上赛事、上海杯诺卡拉帆船赛等自主品牌赛事品质。支持举办2020年第十届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电竞上海大师赛等高水平电竞赛事。鼓励办好“一区一品”等特色赛事。结合长三角一体化,探索联合举办2020国际雪联城市越野滑雪中国巡回赛·上海站等体育赛事。构建体育赛事运营管理标准体系,开展体育赛事影响力评估,建立体育赛事品牌认证制度。更好发挥体育赛事发展专项资金作用,引导提升赛事品质,发挥赛事溢出效应。培育体育赛事市场主体,壮大体育赛事专业人才队伍。
12.推进重大体育设施建设。启动市民体育公园二期(体育文化公园、棒垒球公园)等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徐家汇体育公园、浦东足球场以及2021年赛艇世锦赛水上运动中心功能改造项目。加快推进国际马术中心、上海自行车馆等项目。研究推动临港帆船帆板基地等项目。积极推进冰雪运动场地设施建设。
四、转变体育发展方式,推动体育改革取得成效
13.推动“三大球”改革发展。遵循“三大球”发展规律,坚定走职业化发展道路,完善“以奖代补”等激励和扶持政策,支持有关俱乐部在国内外比赛中取得佳绩。壮大“三大球”青训力量,在国家体育总局的指导和帮助下,支持徐根宝足球基地等打造国家“三大球”青训基地。在全社会加快普及推广“三大球”,支持校园“三大球”联盟发展。深入推进“三大球”协会实体化改革,做好上海市篮球协会换届等工作。发挥竞赛杠杆作用,构建系统完备、分层分类的“三大球”竞赛体系。
14.深化体育场馆改革。完善上海市体育场馆设施管理中心运行机制,加强统筹协调,更好履行体育设施规划编制、标准制订、行业监督、评估指导等职能。改革创新体育场馆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在总结东方体育中心委托运营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市属体育场馆委托运营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区属体育场馆探索专业化市场化运营。
15.推进体育社会组织改革。加快体育社会组织“社会化、实体化、专业化、国际化、规范化”改革,坚持“重点扶持一批,改革调整一批,整改注销一批”工作思路,增强体育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能力。支持上海市体育总会加强对各类体育社会组织的指导、服务和监督。
16.巩固事业单位改革成果。系统总结和全面检视市体育局直属事业单位改革成果,指导新组建事业单位履行“三定”职责,建立健全单位内部管理制度,梳理和再造工作流程,加强领导班子和工作人员配备,建立更加顺畅、高效的运转机制,实现从“磨合”到“融合”的转变,更好服务上海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
五、立足长远夯实基础,促进体育事业全面发展
17.编制体育“十四五”规划。围绕“十四五”时期基本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目标,做好市级专项规划《上海市体育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注重开门编规划,把握工作进度和时间节点。协调推进全民健身、体育产业、体育设施、青少年体育等上海体育“十四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以“十四五”规划为基础,紧密结合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研究起草本市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政策文件。
18.深入推进依法治体。做好地方性法规《上海市体育产业促进条例》和市政府规章《上海市游泳场所管理办法》调研起草工作。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对游泳、攀岩等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监管,做好年度游泳场所夏季开放服务工作。制定实施《上海市高危险性体育项目(潜水)经营许可实施办法》《上海市体育市场黑名单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加强体育市场监管,注重运用信息共享、标准建设、诚信治理、资金管理、行业自律等手段,提升监管实效。开展体育法制宣传教育,组织体育行政执法队伍培训。做好体育标准化工作。开展体育社会科学课题研究。
19.加强体育宣传和信息化建设。大力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学习传承中国女排精神,为上海体育事业发展提供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围绕组织参加东京奥运会和全冬会、第三届市民运动会、重大体育赛事和体育设施项目等重点工作,精心组织主题宣传。充分运用上海体育官网、微信公众号以及广播、电视、报纸、户外宣传阵地等平台全方位展示上海体育发展改革成就,讲好上海体育故事,弘扬体育精神。完善上海体育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市体育局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和青少年体育等数据库,做好“一网通办”相关体育工作。
20.实施人才强体发展战略。启动体育人才“十四五”发展规划研究,把握体育事业发展需求,遵循体育人才成长规律,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体育人才队伍。结合局系统事业单位机构改革,选优配强直属单位领导班子。加大干部培训力度。重视年轻干部培养。组织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招聘和岗位竞聘。做好教练员和体育科研人员职务评审、运动员选调引进、退役安置和自主择业等人事服务工作。
21.组织开展体育对外交流。聚焦2020年东京奥运会参赛、2022年北京冬奥会备战等工作,做好训练、科研等外事保障。围绕筹办2021年国际足联世俱杯、赛艇世锦赛等重大国际赛事,加强外事服务。积极拓展同“一带一路”沿线等国家和地区的体育交流,搭建体育训练、体育竞赛、民间体育、体育文化等交流平台。有序开展同港澳台地区的体育交流。大力吸引国际体育机构落户上海。加强外事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同时,全面做好体育党建、纪检、保密、工会、团建、老干部、财务管理、安全稳定等各项工作,奋力开创新时代上海体育发展改革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