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体育局,局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市体总秘书处:
现将《2019年上海市体育局工作总结》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总结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2019年度工作,总结经验、分析不足,有针对性地制定好2020年工作计划。
特此通知。
上海市体育局
2020年1月8日
2019年上海市体育局工作总结
201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体育系统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等会议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人民满意体育,围绕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和健康上海的奋斗目标,聚焦“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市、区两级体育部门共同努力下,在全市相关部门和各区大力支持下,在社会各方积极参与下,深化体育领域改革,创新体育发展模式,提高体育治理能力,建设高质量上海体育,为新时代上海发展贡献了体育智慧。
一、全民健身事业多元拓展
体育设施供给多元。超额完成年度实事项目,全年共在公园、绿地和社区中新建改建112条市民健身步道、76个市民球场和345个市民益智健身苑点,评选出21条“魔都最美健身步道”。与市教委等单位共同发布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实施意见和导则,积极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开放。会同市卫生健康委,共建成85个智慧健康小屋。会同市绿化市容局,加大公园绿地体育健身设施配置力度,丰富市民身边的健身空间。会同市农业农村委,积极研究制定了郊区乡村健身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强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和服务供给。建成上海市体育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优质体育资源。探索完善社区体育设施管理服务信息平台,为全市1.7万余处社区体育设施建立信息库,优化体育设施使用。与腾讯微信合作研发共享运动场管理系统,实现运动场智能化无人管理,优化器材、设施、人员、场地等资源配置。按照体育总局部署,在祝桥镇、殷行街道、康健街道试点开展智慧社区健身中心建设,为健身人群提供更加精准的运动指导。
赛事活动丰富多彩。城市业余联赛品牌溢出效应明显,赛事库不断扩容,项目联赛数量增加到12项,项目系列赛设置增加到“46+X项”,品牌特色赛增加至“19+X”个。打造开放平台,广泛吸纳符合办赛标准的赛事项目,开展专业培训,不断提高办赛主体专业水平;全年共计160家企业和社会团体参与办赛,同比增长约三成,共计开展赛事活动近6000场,参赛人数达330万余人次。重要节日赛事活动氛围浓厚,以共享新时代为主题,开展元旦登高系列活动,全市参与人数超过6万人;做好全民健身日主题活动,全市共计举行281场全民健身日主题活动,健身培训讲座340次。
科学健身指导惠民。加强慢性病运动干预,积极开展体医交叉培训,提高体育指导人员的理论水平。率先试点推进社区老年人“体医融合”中心建设,整合体育、医疗及养老等资源,提供健身、康复、养老服务,已在静安、杨浦、虹口、徐汇、普陀、长宁等6个区建成17家社区“体医融合”中心。积极开展社区体育服务配送,覆盖全市205个街道,全年共配送健身技能培训、科普健身讲座、青少年体育基础等各类课程6792场次,参与人数达19万人次;探索体育配送新模式,在静安区试点利用消费券的方式,吸引了更多市民参与健身活动。
群体赛事成绩显著。会同市民族宗教局做好第十一届少数民族运动会组队参赛工作,上海代表团共获得奖牌数27枚,其中2枚一等奖、13枚二等奖、12枚三等奖。做好第四届全国智力运动会参赛工作,共组织126名运动员参加全部6个大项57个小项,取得了12枚金牌、9枚银牌和6枚铜牌共27枚奖牌的好成绩,实现了金牌数与奖牌数双料第一,连续四届金牌榜蝉联第一。
二、竞技体育发展更加聚焦
强化竞技体育顶层设计。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本市竞技体育发展新体系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竞技体育整体发展规划,着力提高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力。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冰雪运动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冰雪运动奥全运项目发展规划(2019-2025年)》,大力推动上海冰雪运动发展,助力北京冬奥会。强化基础制度保障,全面推进本市竞技体育单项规划编制,形成全项目发展规划体系,积极推进教练员和运动员保障政策、教练员执教能力提升培训体系、竞技体育评价指标体系等研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制定联合组队参加全国比赛的规定,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全面参与竞技体育发展。强化备战组织领导,设立备战督导组加强督查、考核,加强运动队精细化管理,规范运动队出国训练和比赛。
竞赛成绩持续向好。全年10人次在5个大项、6个小项上获得世界大赛冠军;全国最高级比赛,在田径、游泳、射击等项目上,共获得24枚金牌、27枚银牌、29枚铜牌。精心选调优秀运动员,参加国家各层级队伍集训,全年共输送210名运动员,其中冬季项目34名、夏季项目176名,数量和质量均超过往年。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加全国第二届青运会,共组织1356名运动员报名参赛,1155名运动员参加43个项目、587个小项的决赛,决赛出线率85.17%;全体运动员、教练员顽强拼搏、奋勇争先,共获得73枚金牌、72枚银牌、76枚铜牌,并获得了组委会颁发的体育道德风尚奖,实现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市政府与体育总局联手共建推进冬季运动,做好国家雪车队、国家青年冰壶队的保障服务。积极备战全冬会,与有关省市联合培养101名运动员,已实现全冬会金牌零的突破。不断拓展交流合作,与华东政法大学等7家单位开展战略合作,与中国篮协共建国家三人篮球队,与解放军联合培养9个项目、18名运动员,助力中国代表团获得军运会金牌榜、奖牌榜双第一。职业体育不断发展,光明集团上海男排获得联赛冠军“五连冠”,累计联赛“十五冠”;上海农商银行女足获得联赛亚军,上海上港获得联赛第三,绿地申花男子足球俱乐部夺得足协杯冠军,久事集团收购组建上海久事男篮俱乐部,光明优蓓女排俱乐部、上海地产男子乒乓球俱乐部努力奋战在全国超级联赛中。
科医教保障水平整体提高。突出备战攻关项目应用性研究,全年共开展体育科技项目立项44项。启动《科技助力备战东京奥运会关键技术研究》重大课题研究,集聚京、沪、港三地顶级科研力量集中攻关,助力东京奥运取得突破。以需求为导向,构建新的科研服务模式,组建示范性科研团队。加大医疗合作力度,积极推动体育医院调整改革;联合市卫生健康委,与华山、六院等5家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建立绿色就医通道和应急机制,完善了备战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推进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医疗援体合作。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保障,做好崇明训练基地文化教学衔接工作,指导推进崇明教学点良性运行。组织开展一线教练员夏训、冬训继续教育培训和专题系列培训,提升教练员执教能力,年培训近300人次。
不断夯实反兴奋剂工作。完善本市反兴奋剂组织架构,挂牌成立上海市反兴奋剂中心。进一步加强反兴奋剂宣传,组织拓展教育活动,做到向管理人员、教练员、运动员和科医人员全覆盖。持续推进反兴奋剂督查,对所有一线训练单位开展专项督查,做好整改督促工作。首次在本市青少年单项比赛中开展兴奋剂自查,从严抓牢业余训练条线反兴奋剂工作。开展兴奋剂检查官招聘,加强反兴奋剂人才队伍建设。
三、青少年体育持续强化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动青少年掌握2~3项体育技能,以渠道多元化、项目多样化、扶持市场化、费用普惠化、培训专业化、宣传广泛化为导向,创新组织53个项目466期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首次与团市委、市妇联等单位合作,将体育项目技能培训课程,配送至全市556个爱心暑托班及安心暑托班,惠及全市青少年超过6万人次。开展10个项目74个青少年体育社区体育配送班,配送课程462次,覆盖全市50多个街镇。着力培育青少年体育组织,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形式推动上海市青少年体育协会转型发展,打造承担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引领青少年体育组织发展的枢纽型组织;推进市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新建22家市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着力后备人才培养。抓住重点,突破瓶颈,深化体教结合,协同市教委研制中小学课余训练“一条龙”项目布局方案,进一步完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市运新周期二线运动队建设,新一轮二线运动队拓展至33个项目。全面推进市级体校改革,理顺管理体制,提升文化教育水平。与五星体育合作开展8期“优秀运动员进校园”活动,大力弘扬体育精神。加强业余训练督导,创新督导模式,切实提高训练质量。精心组织寒暑假集训,汇聚25个项目27家训练单位的近千名具有较好发展潜力的青少年运动员。积极开展市青少年十项系列赛、锦标赛、冠军赛,年参赛运动员3万余人次。
拓展青少年赛事活动。首创“MAGIC 3”上海市青少年三对三超级篮球赛,充分展示上海国际化特色,进行全媒体传播,吸引了全市16个区近1700支队伍7000名青少年参赛。聚焦12岁以下青少年,拓展参赛人群,举办50余项少儿体育联赛。积极组织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开放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赛等活动,年参与青少年2.5万余人次。
加强青训教练员队伍建设。积极实施分层分类教练员培训,提高教练员业务水平和带训能力。组织开展专业教练员通识知识及运动项目专项培训,参与人数达2000多人次。推动15个市级体育项目协会,开展青少年大众教练员培训,年培训大众教练员2000人次。委托开展社会体育机构青少年体适能教练员培训、幼儿运动指导师培训,提高了青少年体育专业指导水平。
四、体育产业快速崛起
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增强。召开全市体育产业工作会议,抓好“体育产业30条”的贯彻落实。加快产业特色项目建设,评定年度市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和示范项目共6个,获评2018年度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和项目共6个,推动本市4个全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积极开展体育产业集聚区调研,支持区域体育产业集聚发展。与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合作探索金融支持体育产业发展路径。促进体育产业融合发展,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在《上海服务业发展报告》中继续设置“体育产业”篇章;会同市商务委连续三年将体育赛事、职业体育经纪、体育知识产权等服务内容纳入《上海市服务贸易指导目录》;会同市文化旅游局联合评定本市星级体育旅游休闲基地,获评2019年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8项,其中包括十佳项目3项。
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迈入快车道。牵头制定了《长三角地区体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签订《汽车运动产业一体化合作协议》,推出《长三角体育产业发展蓝皮书》、长三角运动休闲博览会等一批合作项目,与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合作建设长三角体育资源交易平台。
体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会同市统计局发布《2018年度上海市体育产业统计公告》并形成一系列统计成果。统计显示,2018年上海市体育产业总产出(总规模)为1496.11亿元,同比增长14.1%,实现增加值556.90亿元,同比增长16.4%,占当年全市GDP比重1.7%。2018年上海市居民人均体育消费为2580元,较上年增长4.9%,占当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4.0%,占人均消费总支出比例6.0%。
加快重大设施项目建设。坚持紧贴实战,进一步完善崇明体育训练基地功能,打造综合性现代化的高水平体育训练基地。完成市民体育公园项目(一期)足球公园项目建设,正式对市民开放。积极推动徐家汇体育公园项目,持续推进上海体育馆、上海游泳馆改造,以及新建体育综合体项目建设。按计划推动浦东足球场建设,完成主体结构施工。抓紧推进崇明自行车馆项目,加快前期相关手续办理,完成可研报告编制、评审工作。加快建设2021赛艇世锦赛上海水上运动中心修缮工程,确保工程按照时间节点完成。加快做好久事国际马术中心项目规划方案报审、土地移交等工作,进行桩基施工。
五、体育赛事精彩纷呈
着力推进赛事之都建设。着眼上海国际化现代化要素非常强、经济中心有基础有实力、人口高度集中、历史底蕴丰厚等城市特点,加强国际赛事之都建设。重大赛事数量稳步提升,全年共举办国际国内重大赛事57项163次,其中国际赛事达42项87次。对标最好水平,顺利完成2019年篮球世界杯上海赛区组织工作,成功举办13场比赛,充分展现上海赛事服务精细化水平。创新筹办第十五届世界武术锦标赛,打造武术世锦赛“上海标准”,参赛国家及地区和人数达历史之最;在竞赛组织、市场开发、体育展示、接待服务、安全保障等树立新标杆,为中华武术走出去贡献了上海智慧。持续引进具有广泛影响力赛事,首次在国内举办世界摩托车越野锦标赛,成功举办东京奥运会女子垒球(亚洲/大洋洲)资格赛,成为2021国际足联世俱杯、2023年亚洲杯双料承办城市,有序筹备2021年赛艇世锦赛。
着力提升顶级赛事品质。F1第一千站落户上海,发布城市印章,将上海镌刻在F1运动史上。创新ATP1000网球大师赛售票模式,让更多观众到场体验网球运动魅力。对标最高标准,努力将上海国际马拉松打造成国际田联白金标赛事。上海超级杯成为全球首场5G+4K+VR直播的冰雪赛事。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环球马术冠军赛、崇明女子公路自行车赛等赛事组织有序,赛事综合效益明显。
着力打造全球电竞之都。加强制度建设,会同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旅游局出台了《关于促进上海电子竞技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上海电竞20条”);构建赛事体系,举办DOTA2国际邀请赛(TI9)等高水平电竞赛事,创新办好电竞上海大师赛等本土自主品牌电竞赛事;推进实施电竞运动员注册制,举行上海首批85名电竞注册运动员颁证仪式。
着力优化赛事发展环境。积极开展赛事体系研究,制定《上海市体育赛事体系建设纲要(2021-2025年)》,构建与城市相匹配的赛事体系。推进赛事影响力体系研究,制定《上海市体育赛事影响力评估指标体系》,为评估赛事溢出效益提供科学依据。完善体育赛事发展专项资金政策,激发赛事主体积极性。深入开展占公类赛事专家论证,加强对该类赛事的规范引导。
六、体育改革纵深推进
有效推进体育职能转变。重新制定《市体育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获市委市政府批准,新增体育产业宏观管理和体育市场监管职能,加强体育公共服务和青少年体育工作职能,完善市体育局职能配置和内设机构设置及职责。
努力推动直属事业单位改革。经市编办批准,新组建了市科技体育运动管理中心、市体育发展服务中心、市社会体育管理中心(市体育竞赛管理中心)、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市反兴奋剂中心)等事业单位,将东方体育中心整建制并入上海市体育场馆设施管理中心,撤销上海市足球运动管理中心,局直属事业单位从25家调整为20家。积极推进新组建事业单位三定方案研制,明确工作职责。
积极探索场馆运营新路径。推动场馆市场化运作,委托久事运营东方体育中心、徐家汇体育公园。仙霞网球中心经营权实行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加强全市场馆行业管理,充分发挥场馆中心制定标准、评估考核、资产管理、指导服务等功能。推动场馆附属空间开放,8家市直属体育场馆实现全部开放,具有附属空间的55家区属及委托运营公共体育场馆中,除大修及改造的6家外,其余49家均已开放。
深化体育社会组织治理。充分发挥市体育总会枢纽型组织管理与服务功能,规范体育社会组织运作,加快本市体育社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专项治理工作,注销14家“僵尸组织”,整改17家“问题组织”。规范做好9家市级体育社会组织换届,完成155家体育社会组织年度检查,创新完成40家社会组织财务审计和法定代表人年度述职,新成立市壁球协会、青少年网球俱乐部等一批社会组织。
七、党建工作法治建设全面推进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局系统积极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把主题教育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好,紧紧围绕目标和要求,将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穿始终,以实学、实做、实改,坚定“两个维护”、强化“四个意识”,进一步增强初心使命。狠抓学习教育,实现局系统106个基层党组织全覆盖;围绕党的政治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理想信念等专题,共组织开展125次集中学习研讨;成立上海体育宣讲团,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中华体育精神,强化局系统的意志品质、职业操守和集体荣誉感;紧密结合体育事业发展,坚持边调研边对照检查,召开座谈会94场,汇总意见建议461条;针对检视出来的500余条问题,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切实将主题教育成果体现在日常工作成效中,提升群众获得感与幸福感。常态化开展大调研工作,全年各级调研主体共开展大调研391次,调研对象435个,形成了11个调研报告,以实际成效推动上海体育事业发展。
加强体育法治建设。启动体育“十四五”规划编制,做好规划前期研究,紧密结合《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等重要文件,形成规划基本思路。按照总局部署,制定本市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实施方案。健全法规体系,积极开展地方性法规《上海市体育产业促进条例》调研和起草工作,基本完成市政府规章《上海市体育赛事管理办法》立法工作,修订游泳及攀岩经营许可实施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发布《攀岩场所服务规范》地方标准。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推动“一网通办”,做到行政审批“减时间、减材料”,提升行政效能;健全政务公开审查机制,实现应公开尽公开,增加行政透明度;完善市体育局法律顾问制度。强化体育行业监管,制定《上海市体育健身行业单用途预付消费卡存量预收资金余额管理实施办法》,创新开展监管;做好夏季游泳场所开放服务,全市对外经营开放游泳场所802家,共接待泳客890万人次,游泳场所开放安全有序。
打响体育文化品牌。积极策划扩大体育宣传,结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拍摄《我和我的祖国》体育明星MV,制作专题节目《上海体育追梦七十年》,通过采访73位上海体育人,呈现出上海体育事业不断发展的辉煌成就。组织编辑新民周刊《上海体育70年 迈向全球著名体育城市之路》专刊。举办市体育系统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文艺汇演、《体荟魔都》“上海体育产业思想讲坛”等系列活动。加强上海体育宣传阵地建设,上海体育微信在市网信办季度政务微信传播力和影响力排行榜中名列前茅。
做好体育对外合作交流。全年共接待国际体育组织、各国及各地区来访人员46批400人次,自主组团出访87批次759人次,合作范围、层级、深度均在不断扩大,充分展现了上海体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完善“大安全”工作机制。及时处置各类信访事件,全年共处理信访127件,办结率达97%;加强进博会期间运动枪弹、低慢小航空器安全管理,做好防台防汛和安全管理,全力保障体育事业发展。承办完成人大代表意见和政协提案33件,不断提升办理质量;认真做好老干部、工青妇等工作,关心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回顾2019年工作,市体育局始终坚持以办人民满意的体育为中心,以加快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为目标,以改革提升体育治理能力为主线,开拓创新,勇于拼搏,敢于攻坚,全面完成了年初既定的各项任务,取得了富有实效的工作成果。但是,也暴露出不少工作短板,在丰富全民健身供给上仍有很大空间,在竞技体育重点项目拔尖人才上优势不明显,体育产业规模质量和龙头企业不多。这些问题,需要在明年工作中持续推动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