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读取语音阅读器
有定性要求有定量指标 上海市体育局召开专题会议落实加强赛事安全管理
2021-06-10 来源: 上海体育

为贯彻落实全国体育系统加强赛事安全管理工作会议及相关通知精神,进一步强化底线思维,加强本市各级各类体育赛事安全管理,6月9日下午,市体育局召开加强赛事安全管理工作会议。会议发布了《上海市体育局关于印发本市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体育赛事举办指引(第三版)的通知》(以下简称第三版“指引”)和《上海市体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赛事活动安全管理工作的补充通知》(以下简称“补充通知”)。

01.jpg

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徐彬出席会议并讲话。徐彬指出,要守牢安全底线,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扎实做好赛事活动安全管理,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要增强责任意识,全力以赴、尽心尽力,严格执行“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机制,确保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人员上;要加强风险防范,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为期三个月的体育赛事专项整顿行动,启动全覆盖式的风险隐患排查工作,紧盯重点领域、重点场所、重点部位,认真梳理安全隐患风险点,分门别类拿出针对性安全防范举措;要强化监督管理,加强赛事组织机构管理、加强标准规范管理、加强评估认证管理、加强行业诚信管理,精准施策、全程监管,确保不发生任何赛事活动安全问题。

02.jpg

市体育局副局长罗文桦主持会议并传达全国体育系统加强赛事安全管理工作会议及相关通知精神。市体育局相关处室、有关直属单位,各区体育局,市体育总会秘书处,有关项目协会与相关办赛主体等出席会议。

第三版“指引”根据相关指导文件,进一步规范办赛流程,依据《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按照国家体育总局规章《体育赛事活动管理办法》、市政府规章《上海市体育赛事管理办法》,参照《上海市集体类活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指导意见》,对第二版“指引”修改完善。进一步严格办赛管理。增加“所有工作人员、参赛者、场地方、媒体等重点人员要求提供 7 天内(以采样之日起算)有效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赛前14天自主健康监测。按照‘应接尽接’原则落实新冠疫苗接种”,“赛场内非必要不提供餐饮服务,如确有需求,妥善做好餐饮防疫措施”“科学规划场地布局,合理设定人员动线”等疫情防控要求。增加“严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本市政府部门关于疫情防控的各项要求,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将各项疫情防控措施抓细抓实。赛事组织者要建立健全疫情防控指挥体系和工作机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做到‘五有一网格’(有疫情防控指南、有防控管理制度和责任人、有适量防护物资储备、有医疗卫生力量指导支持、有隔离场所和转运安排准备等措施,实施网格化管理),坚决防止各类体育赛事成为疫情传播扩散的渠道。”。此外,还对比赛场地消毒、防疫提示、演练评估、医疗服务点、应急医药服务、医学观察等内容进行了最新修订,进一步优化指导意见。进一步向观众开放,对观赛人数不再作统一的限制。将原条款“实施观众限流措施,室内场馆观众上座率应控制在30%以内,室外场地观众上座率应控制在50%以内。根据疫情防控形势,调整入场观众人数,直至空场无观众。”修改为“根据疫情防控形势,适当控制人数规模,观众比例不作统一限制。”

此前,甘肃白银公共安全事件伤亡十分惨痛,教训十分深刻。 近一段时间以来,上海市体育局按照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赛事安全工作的部署,快速排查本市体育赛事情况,研究应对举措,及时出台了《上海市体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赛事活动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

在之前印发通知的基础上,今日发布的“补充通知”,进一步压实办赛主体的安全责任,着力排查各级各类赛事风险隐患,全面启动体育赛事安全风险评估,分阶段开展体育赛事专项整顿工作,对赛事活动安全管理不仅提出“定性要求”,还同时提出了“定量指标”,更务实、更具体、更具操作性。

“补充通知”明确,在本市行政区域举办的面向社会的各类体育赛事按照“谁主办、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坚决压实赛事安全管理各方责任。

会议明确,根据国家体育总局要求,一是立即暂停山地越野、戈壁穿越、翼装飞行、超长距离跑等管理责任不清、规则不完善、安全防护标准不明确的新兴高危体育赛事;二是认真梳理辖区内路跑赛事(马拉松、半程马拉松、10公里、5公里等),严格按照中国田径协会的竞赛组织标准及相关要求,进行“一对一”核查,落实好安全风险防控方案、应急处置方案、疫情防控方案和赛事组织方案。

对于本市举办的规模在200人以上,涉及自行车、铁人三项、搏击、水上运动、汽摩运动,以及在野外、山地、低空和水面举办的赛事,必须在赛前做到安全风险防控方案、应急处置方案、疫情防控方案和赛事组织方案“四案齐备”。

对规模达到1000人以上的赛事,必须进行安全风险评估。赛事主承办方应当结合赛事实际和项目特点,围绕强降雨、台风、高温等极端恶劣天气,以及交通、医疗、应急救援、赛事“熔断机制”等要素,自行或引入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实施安全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一步完善相关工作,评估结果及完善方案需通过“一网通办”等平台填报。

下阶段,市体育部门将会同市体育总会,指导相关市级单项体育协会,探索制定赛事安全风险评估指南,并向社会公开。同时,将安全风险评估情况作为重要指标纳入赛事品牌认证及占公类赛事论证。

文:题萱 图:付佑天 编辑:沈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