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读取语音阅读器
对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0701号提案的答复
2021-06-11 来源: 上海体育

办理结果:解决或采纳

潘瑾、刘波英、李青峰、姚卓匀、费俭、廖瑛、粟莹委员:

您们提出“0701”号“关于加快提升上海体育用品自主研发设计能力,扩大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感谢委员们对上海体育产业的关注和支持,根据各位委员的建议,提出以下办复意见

十三五以来,上海以竞赛表演和健身休闲为驱动,以体育用品商贸为支撑,体育产业快速发展。2015—2019年,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从910.1亿元增长至1780.88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8%,成为本市经济发展新动能,凸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2019年,本市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总产出336.25亿元,占本市体育产业总产出的比重为18.9%;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销售、出租与贸易代理总产出678.56亿元,占比38.1%,两者相加占比达57%,是上海体育产业的重要支撑。但是正如委员们提案中所指出的一样,上海体育用品业存在本土品牌研发设计创新能力较弱,在沪品牌总部缺少研发设计中心,体育用品自主研发、设计创新和市场转化的工作协同等不足。

2018年,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本市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将提升高端体育装备研发制造能力作为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组成部分,促进科技在体育领域的应用与推广,有效提升体育装备的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2020年,市政府发布《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纲要》,进一步明确“吸引体育类企业研发总部落户上海,鼓励体育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创建体育用品研发制造中心,引导企业开发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产品”。下一步,我们将把增强体育装备研发制造能力作为“十四五”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第一,支持本土体育品牌转型升级发展。上海拥有如回力、红双喜等一批体育用品知名品牌。随着体育用品行业转型升级、居民体育消费升级和国内外体育用品品牌的快速扩张,部分上海体育用品品牌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目前国际品牌占据上海体育用品业总产出主体部分。针对以上情况,未来将从以下三方面引导本土体育用品品牌转型升级发展:一是推动“国货新潮”。当代不断凸显的中国文化自信,为本土企业释放出转型发展的红利。未来将持续引导本土企业挖掘品牌文化价值,加快产品设计和迭代力度,提升产品时尚与功能性,赋予品牌新的创造力和吸引力。二是引导加大科研投入。随着现代体育的发展和消费者对体育用品功能性、舒服度需求不断提高,体育用品科技含量正逐步成为核心竞争力。未来将持续引导企业在产品材料、功能设计等方面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企业与国内外科研机构深入合作,从消费者需求出发促进科技服务体育用品制造,不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三是引导加强品牌营销。好的产品需要好的营销,未来将持续引导企业关注消费者不断变化的心理需求,关注年轻群体文化,加大新媒体营销力度,通过营销提升产品品牌价值、吸引力和忠诚度,提高品牌溢出效应。

第二,促进上海体育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上海作为国家经济中心城市和改革开放的窗口,拥有一批知名国内外体育用品企业的地区总部。随着国内市场需求日趋多元化,在沪地区总部职能不断丰富,上海在体育用品产业链中的设计研发地位不断提升,但与体育用品设计研发中心城市目标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未来将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支持各类研发中心落户。支持国内外知名体育用品企业和体育科技研发机构在沪设立研发中心,鼓励各区对落户企业和研发机构在土地、资金等方面提供支持。二是完善体育科创空间布局。依托现有体育产业集聚区工作,重点优化体育科创布局,鼓励各类研发机构和企业加大体育科创投入,促进体育科创要素集聚和市场转化。三是加强人才培养和吸引力度。支持本地高校对于体育科技研发人才的培养,引导科技人才投身体育产业,细化本市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优秀体育科技研发人才落户,增强上海体育科技人才储备。

第三,加强政策和部门工作协同。体育用品业根植于制造业,现阶段向服务业不断延伸。体育用品具有较长的产业链,从体育用品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等分属不同管理部门,加强政策和部门之间沟通协同有助于本市体育用品业做大做强:一是发挥市级服务业联席会议制度。经整合,上海市体育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并入市服务业联席会议,未来将通过市服务业联席会议加强部门之间政策和工作协同。二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支持建立上海市体育产业联合会,发挥联合会在沟通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作用。三是加强对体育用品业政策支持。做好现有体育各相关政策的落地实施工作,在国家和市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和项目建设过程中对先进体育装备制造研发企业、产品给予重点引导扶持。

感谢您们对上海体育改革和体育事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上海市体育局

2021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