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读取语音阅读器
康健街道打造社区助残健身房,残障人士也“撸铁”
2020-05-20 来源: 上海体育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通过健身来保持健康,健身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然而对于残障人士而言,到健身房去挥汗似乎是他们的奢望。不过,随着社会关注度的提高,残障人群的生活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徐汇区康健街道市民健身中心就有一个专门为残障人士量身打造的健身房,很受欢迎。

这是康健街道市民健身中心的社区健身房,不少热爱健身的市民正在“撸铁”。与他们一墙之隔的“康健苑”是一个特别的健身房,它专为残障人士设计。年逾古稀的张老伯从小就患有小儿麻痹症,今天他又来到健身房“撸铁”,只见工作人员熟练地卸下器械上的座位,取而代之的是张老伯的轮椅,在固定好轮椅后,张老伯就开始健身了。由于患有小儿麻痹症,张老伯的右手一直没有什么力量,和左手一对比,明显就要纤细很多。去年又因为身体失去平衡,右手撑地造成骨折,现在手臂内还有两块钢板。刚出院的时候,他只能在家做康复运动,但效果一般。直到来到了这个健身房,张老伯似乎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张老伯提到,这是自己70多年来第一次接触到健身房这个概念。长期以来,对他这样严重的残障人士来说,健身房好像是可求而不可得,想但又不敢想的地方。如今的形势却大变样,现实突破了张老伯原来的想法,残障人士也能够来到健身房“撸铁”。从此以后,健身房里也能看到像张老伯这样的残障人士,健健康康地使用健身器具,高高兴兴地能为自己的健康“闯”出一条路。

与在隔壁健身房为增肌而健身的人不同,残障人士使用的器械更多的是为了康复治疗,在一旁指导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练,而是一名上海体院毕业的专业运动康复师。在张老伯刚来的时候,康复师邓以望就耐心细致地了解张老伯的情况后,并且为他制定了一整套康复运动方案。

邓以望告诉记者,目前张老伯的康复方案分为三步,第一步要先改善他上肢的功能,第二步在改善上肢功能的同时,再辅助一些被动的运动去改善增加下肢运动,延缓他肌肉萎缩的进程。健身机器经过设计后,通过左臂的辅助带动,增加右臂的活动功能,从而让张老伯原来无法运动的肢体动起来。另外,在训练过程中,康复师也会特别建议让运动者的大脑神经有意识地去参与到肢体的控制训练当中。

在这里,每一台健身器械都是专为残障人士设计的,有的甚至可以把轮椅整个推上去进行复健运动,还有一组三台器械,都可以将座椅拆下,换成轮椅进行锻炼。而它们各自又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提供康复运动。第一台可以进行单侧肢体联动,例如右手带动右脚;第二台是上肢或者下肢联动,例如右手带动左手;第三台是四肢联动,例如右手可以带动四肢运动。残障人士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的器械运动。正在做四肢联动的是健身房的铁杆粉丝范老伯,他每天都要来,前年偏瘫的他,如今手指又恢复如初。

范老伯是这里的第一个会员,从最初一直坚持到现在,每天锻炼三个小时。如今范老伯虽走路有点慢,腿脚也有点儿不太灵活,但相较于之前进步了太多,他原来右手想要拿筷子都不方便。坚持锻炼后,现在右边的身子和胳膊手都能慢慢活动了,锻炼效果显著。另外,在这儿锻炼之后也结识了许多新朋友,心情也十分舒畅。每天聚在一起聊聊天、锻炼锻炼,心情好了,效果也就好了。范老伯还说到,之前家人一直为自己费心求诊,自己也吃了好多通血管的药,锻炼之后几乎都停了药,反倒更加健康了。

康健街道市民健身中心的项目都是公益性质的,尤其是针对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群体,中心以低廉的收费丰富了社区居民的运动生活,残疾人只需要一个月19元就能享受到专业康复师的训练帮助。由于管理的主体是街道,政府拥有项目的主导权。

康健街道社区发展办工作人员陈岚介绍到,康健街道出于对周围居民以及残障人士锻炼的实际需求考虑,提供了场地、资金以及人员管理。另外街道还聘请了专业的第三方进行运营。街道拥有定价权,一旦第三方的价格超出规定,街道可以一票否决,目标就是为周边的居民提供优质的服务以及更加实惠的价格。

据运营方介绍,目前受到疫情影响,残障人士健身房“康健苑”采取限流措施,不过每天依然达到十人次左右。像这样采取政府主导,第三方运营的“康健苑”上海共有17家。都很受社区残障人士欢迎,助残健身房的市场需求还有很大空间。

康健街道市民健身中心管理人员王亮告诉记者,目前他们正在结合街道的一些场地,积极的拓展新的点位,也希望能有更多的点位开到社区附近,服务到更多的老年人和残疾人朋友。通过他们提供的专业设备、人员的服务,还有康复技术给残疾人带来健康,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通过身体的改变带来生活质量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