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读取语音阅读器
上观新闻:这位奥运冠军在崇明运营训练基地了!为何选中这个地处偏僻的“宝藏村落”?
2021-08-03 来源: 上海体育

最近东京奥运激战正酣,运动健儿们在赛场上摘金夺银,令人振奋。在崇明岛最西端的田间地头,同样有一股“体育热”——奥运冠军、世界拳王邹市明的拳击训练基地已在绿华镇绿港村基本建设完毕,即将正式揭牌。

邹市明拳击训练基地的落成,是绿港村“无中生有”大力引进文旅、体旅融合项目的缩影。绿港村位于崇明岛西南端,村域面积约6平方公里(9000亩),可耕地面积为5800亩,村民1600多人,是一个人少地多、位置偏僻的农业村。然而,近年来这个村却吸引了不少项目,除了邹市明拳击训练基地,还有没顶艺术中心、艺术公园、第三方公司运营的民宿集聚区等。有当代艺术家感慨,这是一个宜居宜游宜业的“宝藏村落”。不仅如此,宝岛蟹庄、西来农庄等崇明知名农庄也坐落于此。

一个基础条件并不算好的村子,是如何逐步蜕变成一个集聚众多优质项目的“宝藏村落”的?

乡村旅游必须开辟新赛道

绿港村真的很远——如果驱车从上海市区前往绿港村,到达G40沪陕高速陈家镇收费站后,还要继续往西开80公里左右。这样的距离,很容易将游客“劝退”;而且,这80公里一路上有不少名声在外的民宿集聚区,还有东平国家森林公园、花博文化园等景点,一番“过滤”下来,能坚持抵达绿华镇的游客少之又少。“酒香也怕巷子深”这句话,对绿港村的旅游业来说无比适合。

此外,除了很远,绿港村还很新——整个绿华镇原本是一片长江滩涂湿地,和长江以南的白茆港隔水相望,白茆谐音“白猫”,因此人们给这片滩涂起了个诙谐的名字:老鼠沙。1971年冬天,在老鼠沙的芦苇荡之上,来自全崇明17个公社的3.2万多人开始围堤垦荒,最终建立起“崇明县新建副业场”,后来改名为“崇明绿华农工商联合公司”,1984年3月才建立绿华乡。满打满算,绿港村也只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在人文景观、历史厚度方面,绿港村可谓毫无优势。

不过,绿港村的优势也非常鲜明:东面是明珠湖景区,南边是西沙湿地,西、北两面分别是崇西水闸和崇明骨干河道南横引河,村内风光旖旎,树木葱郁,花果繁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和生态旅游资源。

如何发挥优势、规避劣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绿华镇党委书记朱晓平告诉记者,以前,绿港村利用靠近旅游景区、“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特点,走的主要是发展特色农业的路子,靠着种植柑橘等特色水果、发展农庄旅游的方式,绿港村享受到了乡村旅游业的红利。但近几年来,这种红利正越来越少。

“这些年,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好风景、优质农产品的地方越来越多,光靠自然环境和农产品已经很难吸引游客,人们到乡村休憩不只是想吃吃农家菜、看看田园风光,更想获得精神上的放松、心灵上的契合;另一方面,当市民游客可选择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越来越多时,我们的地理位置劣势就会进一步凸显,必须通过其他方式突围。”在朱晓平看来,必须把时尚元素、文体基因注入乡村旅游业,才能开辟乡村旅游产业新的“赛道”。

不只服务“小圈子”更要搭建大平台

去年,绿港村被列入上海市第三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计划。在镇里确立的“生态为基、三农为本、文化兴镇、旅游强镇”发展战略指引下,绿港村注重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引进了不少文旅、体旅融合项目。

“跟我来吧。”日前,绿港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史一帆带记者参观了位于绿港村环湖西路东面的邹市明拳击训练基地。只见一排房屋装修一新,入口处挂有“邹市明体育文化产业中心”的牌子。走进基地大门,右侧是一个高1米、围绳内面积6平方米左右的标准拳击台,左侧则是邹市明的一些获奖、训练照片,今后将布置成拳手训练区域和拳击文化展示区域。

史一帆告诉记者,这个训练基地由邹市明团队负责运营,前身是村里一个老厂房仓库,建设方对仓库进行了原址翻新改造,让老仓库彻底脱胎换骨。“基地内还建造了宿舍,未来可供教练、学员住宿,便于提供封闭式训练。”

记者了解到,这个训练基地并不只服务于拳击教练和学员,对来到绿港村的游客也会开放。比如,今后基地将通过拳击科普、拳击赛事、拳击VR体验、拳击表演等活动,让市民游客充分感受充满力量的拳击文化。“这样的体旅融合项目,对到崇明游玩的游客来说将是一种别样而新奇的体验。”史一帆说。

环湖西路东面是拳击训练基地,西面则是一个艺术家的集聚区——没顶艺术中心,正应了“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此前,由艺术家徐震创办的没顶公司在绿港村投资建造了一个艺术中心,这是没顶公司在崇明的艺术创作基地和艺术家交流平台,有图书馆、咖吧、艺术家驻留区等功能区域,中心内可以定期举办艺术讲座、艺术展览等活动。

和邹市明拳击训练基地一样,没顶艺术中心也并不只是一个服务于“小圈子”的平台,而是志在形成更大规模的流量经济。

在没顶艺术中心附近的一片草地和老厂房中,记者直观感受到了当代艺术的吸引力:穿过一片长满藤蔓的老建筑,眼前陡然可见一个佛像雕塑掩映在绿植中,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再往前走,可看到陈旧的中式厂房屋顶被两根古希腊风格的石柱“击穿”,石柱直指天空;而进入厂房后又可惊讶地发现,这两根石柱其实是两条“腿”,穿在了两只颜色鲜红的高跟鞋雕塑之上——“击穿”屋顶的野性之美和高跟鞋柔和之美的反差、灰色石柱和红色高跟鞋的反差,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未来,这片区域将是一个面向公众开放的沉浸式艺术公园,我们将在看似最‘土’的田间地头布置最先锋、最前沿的艺术作品,让乡村、田园富有文化气息和艺术风情,让生态绿色之美和雕塑、油画的时尚魅力完美融合。”史一帆告诉记者,这片老厂房占地约六七十亩,原先是一个养鸡场,后来因东风西沙水库建设,养鸡场被清退,养鸡场的房屋就空置了出来。乡间艺术公园并不多见,未来将吸引爱好文艺的游客前来参观,这些客流量将有助于提升村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上海油画雕塑院专业画家、一级美术师周加华看来,通过文化滋养和艺术创新设计,这里将是可居可游的优质休闲场所:“当自然景观和文化元素融合,二者会相得益彰,形成一块不可多得的福地。”

盘活资源为村民谋福利

“很多项目是‘无中生有’的,甚至绿港村本身也是‘无中生有’的——从滩涂湿地到乡村旅游目的地,我们必须抛弃思想上的包袱,探索新事物、引进新项目。”朱晓平认为,文旅、体旅融合项目的引进,将打响绿港村的品牌,并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游客群体的结构:以前停留在自然生态层面的旅游,游客多以中老年人为主,往往吃一顿农家菜就离开;而注入时尚元素和文体基因后的乡村旅游将吸引更多年轻游客,消费渠道也不仅仅是品尝农产品,而包括住民宿、享受细分旅游项目等。

记者了解到,为了给游客提供更好服务,绿港村正大力发展乡村民宿产业。“我们打造了‘绿港湾蟹宿’品牌,特色民宿集聚区内已有9栋民宿完成签约,村里作为中间方负责统一流转,租赁给第三方公司集中打造,每栋民宿的年租金可达3万元至5万元,每三年还有一定的涨幅,切实为村民百姓增加财产性收入。通过这种机制,农村闲置房屋得到了盘活,经营者与本地农户的利益也联系了起来。”史一帆告诉记者,之所以叫“蟹宿”,也是借助了绿港村的特色:绿港村内的宝岛蟹庄是崇明清水蟹的重要出产地,每年上海崇明“橘黄蟹肥稻米香”生态文化旅游节也在绿港村举行,“我们希望游客能在‘蟹宿’里吃到最地道、最肥美的崇明清水蟹。”

此外,绿港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还投资成立了绿港湾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景区旅游开发、日常管理和运营。对部分发展前景好的项目,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以建设用地、办公用房、仓储设施等资产以及土地等资源入股,旅游公司不再向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支付租金,年终可按比例核算效益进行分红。

创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以来,绿港村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今年,绿港村预计实现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145万元,较2020年增长21%;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4万元,较2020年增长9.17%。“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必须因地制宜,探索一条独具地方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未来绿港村将持续通过文体赋能,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休闲度假,进一步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朱晓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