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体办〔2018〕19号
各区体育局、局直属各单位、局机关各处室、市体总秘书处、各有关单位:
现将《上海市体育局2017年工作总结》和《上海市体育局2018年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特此通知。
附件:1.上海市体育局2017年工作总结
2.上海市体育局2018年工作要点
上海市体育局
2018年1月22日
附件1
上海市体育局2017年工作总结
2017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国家体育总局关心指导下,在各区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和广大市民积极参与支持下,上海体育工作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和健康上海的目标,坚持办人民群众满意的体育,坚持政府、社会、市场“三轮驱动”,坚持改革创新、攻坚克难,本市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各项工作进一步协调发展,开创了新局面,取得了新成绩。
一、创新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不断融合
坚持需求导向,突出民生为本,建好市民身边的体育设施。超额完成市政府体育实事项目建设任务,共新建、改建市民益智健身苑点210个、市民健身步道75条、市民球场65个。配合做好在公园和绿地建设嵌入式体育场地设施、在郊野公园及滨江空间布局体育健身设施等工作。在静安、宝山部分市民球场试点“共享社区公共运动场”管理模式。坚持“三轮驱动”,明确目标定位,开展市民身边的赛事活动。举办历时11个月的首届城市业余联赛,共设10个项目联赛、11个品牌特色赛事活动和35个项目系列赛,先后举办赛事活动1528个,参与人次超百万。在663312名参赛者中,20至60岁的超过了70%。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33家社会组织及74家市场主体为办赛单位。出台《上海市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指导意见》。结合城市业余联赛,开展“我要上全运”海选活动,发动9053名市民参与,从中选拔了487人参加全运会19个群众项目和三人篮球公开组的比赛,共获得11枚金牌、11枚银牌、9枚铜牌,较好地展现了上海群众体育工作的实力与风采。坚持融合发展,推进体医结合,做好市民身边的健身指导服务。配合编制《“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等文件。探索常见慢病的运动干预方法和工作模式,探索体质监测与健康体检相结合的模式。组织糖尿病运动干预专题培训。共为165个社区实施“你点我送”体育服务配送,配送场次4117场,惠及10.9万人次。共有90家单位、68人获得2013—2016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称号。发布《2016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报告》(简称“300指数”)。
二、全力决战第十三届全运会,竞技体育竞争力不断提升
圆满完成全运会参赛任务,取得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在全运会竞技体育项目上,共有917名运动员参加了31个大项、315个小项的预赛,748名运动员参加了31个大项、252个小项的决赛,参赛大项、参赛小项和参赛人数均超历届。共获得29枚金牌、33枚银牌、24枚铜牌,2人2次打破2项全国纪录,部分项目取得历史性突破,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稳固保持在第一集团。上海体育健儿在赛场上尊重对手、尊重裁判,严格执行各项制度规定和比赛规则,未发生任何赛风赛纪和兴奋剂违规事件。上海代表团、8个运动队、68名运动员获得了体育道德风尚奖。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亲切接见了全运健儿,市政府召开大会予以表彰,充分肯定了全运健儿顽强拼搏、奋勇争先的良好精神风貌。在全运周期,积极抓好各项备战工作。把握规律、科学参赛,跨省市联合组队参赛,对重点项目组织三轮盘点调研,督促各单位进行考核评估。严格管理、狠抓队伍,注重过程掌控,加大训练交流。转变作风、服务备战,抓好预赛赛事组织及参赛协调。明确科医保障重点,联合优质科医资源做好保障;积极协调本市医疗力量,开展中医援体,服务一线运动队648人次;加强科研团队建设,确保伤病防控安全。
三、深化足球改革,职业化体育发展取得新进展
在全运会竞技体育项目上,U18男足、U20男足、青年女足、成年女足同时夺冠,史无前例地包揽足球四枚金牌。在市足球改革发展联席会议领导下,制定印发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召开市足球协会换届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市足球协会领导班子。顺利完成中超联赛、足协杯、女超联赛等上海赛区144个主场相关竞赛工作。绿地申花获得足协杯冠军,上海上港获得足协杯、中超联赛第2名,分别获得2018年亚冠正赛和资格赛名额。上海申鑫也挺进足协杯4强。女足获得全国锦标赛冠军、女超联赛第4名。金色年华男排赢得了联赛第13座冠军奖杯。宝山大华女篮获得联赛第5名。东浩兰生(光明优倍)女排获得联赛第6名。继续完善三大球俱乐部的市场运作机制、运动队的服务保障机制、政府以奖代补的支持机制,协调女篮、男女排新一轮的签约工作。在市政府领导下推进东方篮球俱乐部股权转让。
四、加强体教结合,青少年体育工作不断深化
整合各方资源,不断完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32家供应商参与市青少年体育公益项目培训及青少年社区体育运动会,惠及8124人次;青少年暑期体育配送设56个培训班,配送284次,10469人参与。共举办青少年体育比赛204个、活动42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共开展培训班326期,举办比赛及活动近200次。连续三年举办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赛,近6000人参赛。培养7个项目的“草根”教练2000余人。建立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6万余人次参与。探索精英培养新模式,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不断强化。2017年注册青少年运动员28252名,青训教练员2158名。84名运动员参加全运会青少年组比赛,获得1枚银牌、3枚铜牌。在全国青少年比赛中获得120枚金牌、95枚银牌、65枚铜牌。做好第十六届市运会筹备工作。制定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单项精英基地建设方案。推进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雏鹰计划”。市青少年十项系列赛共举办10个大项59站比赛,参赛人次近2.5万。加强百名骨干教练员队伍建设。拓宽工作思路,体教结合工作进一步融合。贯彻实施《上海市体教结合促进计划(2016—2020)》。全年近400名教练员、60名优秀运动员走进校园,共培训2468名体育教师,共组织10.3万青少年观看高水平体育赛事,11万余名学生参加“人人运动,学会游泳”活动。市校园足、篮、排联盟学校数分别为384、313、149个;成立市校园田径联盟,首批学校数为227个。
五、完善管理服务机制,体育赛事影响力不断提升
引进高品质国际赛事,着力打造自有赛事品牌。2017年举办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共41个项目162次,其中国际性赛事61次,全国性赛事101次。积极引进培育新赛事,相继成功申办2021年世界赛艇锦标赛和2019年世界武术锦标赛,做好2019年篮球世界杯的各项筹备工作。举办NHL职业冰球联赛中国赛和AFL澳式橄榄球联赛常规赛,在黄浦江上举办自主品牌“上海杯”诺卡拉帆船赛。全力办好F1中国大奖赛、ATP1000网球大师赛、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国际马拉松赛、汇丰高尔夫球世界锦标赛、世界斯诺克上海大师赛等“十二大品牌赛事”,在赛事规格等方面有新突破。如环崇明岛国际自盟女子公路自行车赛首次升格为世界巡回赛;上海国际马拉松赛首次取消半程马拉松项目,全程马拉松参赛人数提升到了创纪录的2.8万;“上海超级杯”首次新增花样滑冰项目。继续巩固各区“一区一品”赛事,打造市民喜欢、有发展潜力的品牌赛事。不断完善体育竞赛管理服务机制。科学制定赛事规划,对占用社会公共资源的体育赛事开展统一申报,形成赛事目录,提供政府服务。与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合作,建立体育赛事运营权交易平台,招募赛事运营方。设立体育赛事专项扶持资金。推进裁判员管理体制改革。
六、推动重大体育设施建设,体育产业进一步健康发展
本市重大体育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在市委市政府直接领导推进下,黄浦江滨江两岸45公里全面贯通,所涉五区区委区政府加大投入,同步建成一大批体育设施,提升了广大市民健身休闲的获得感。徐家汇体育公园项目围绕成为卓越的体育赛事中心、活跃的大众体育乐园、经典的体育文化地标的建设目标,上海体育馆、上海游泳馆改造及新建体育综合体项目已拿到施工许可证并开工建设。浦东专业足球场项目观众座位数33000座,总建筑面积145888平方米,可行性研究报告(暨项目建议书)已批复,计划2018年一季度开工。市民体育公园项目将分四期进行建设,其中一期为足球公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批复,计划2018年春节前开工。崇明体育训练基地建设项目所有单体结构已封顶,并通过结构验收;启动安装、体育工艺、室内装修、道路、绿化等分项工程施工;计划2018年上半年竣工。棋院项目竣工并交付使用。体育产业工作取得新成绩。相继出台《上海市体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16—2020年)》、《上海市体育产业集聚区布局规划(2017—2020年)》。2016年上海体育产业总规模1045.87亿元,同比增长14.9%,实现增加值421.27亿元,占当年全市GDP比重1.5%。2016年上海主营从事体育类经济活动的单位数量共计8910个,同比增长12.2%。2017年推荐申报并获批的国家示范基地1个、示范单位2个、示范项目2个;市级示范基地2个、示范单位4个、示范项目5个。
七、加强体育人才队伍建设,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做好运动员选调和引进工作,制定出台《上海市优秀运动员选调、引进管理暂行办法》。完成2017年度优秀运动员退役安置任务,首次举办优秀运动员退役仪式。做好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的教育、医疗保障工作。全年组织申报体育科研课题136项,立项58项。开展体育教练员高级职称评审。研制局系统改革方案。做实做细运动员文化教育保障工作,推进体职院教育教学功能并入上海体院的各项工作,制定崇明基地文化教育保障方案,启动新一轮市级体校委托管理项目。组织教练员专题培训。构筑坚固的反兴奋剂防线,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刘延东副总理、市领导关于反兴奋剂工作的重要批示。制定上海“史上最严”的兴奋剂违规处罚规定,狠抓“严查、严防、严管、严处”,加强宣传教育、管理管控、自查自检,确保运动员干干净净参赛。推进国家体育总局、市政府共建国家兴奋剂检测第二实验室事宜。
八、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体育管理水平逐步提升
不断加强体育法治建设,积极开展《上海市体育设施管理办法》修改立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广“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加大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监管力度,夏季游泳场所开放期间,共有741家游泳场所持证开放,开放场次约38万,接待泳客936万人次。推动社会组织规范管理,出台《2017上海市市级体育类社会团体专项资金奖励意见》,对市户外登山运动协会、市旱地冰球协会、市老年人体育协会等16家体育类社会团体进行奖励;完成15家协会“五分离、五规范”的脱钩工作;改造、发展、撤销有关协会。提升信息化管理服务能级,以信息化手段开展体育消费调查;健全“上海市体育局综合管理及数据分析共享系统”,形成数据资源目录,已入库数据45万条;推进“上海市体育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积极策划宣传报道,主动加强舆论引导,把体育事业融入大格局中,做好十九大上海体育成就宣传、重大工程体育民生宣传;全运会、城市业余联赛宣传响应国家体育改革、树立“上海模式”;提升舆情监测和应对能力,组建网评员队伍,有效处置舆情。扩大体育对外交流,自行组团出访64批518人次,随国家体育总局组团出访98批296人次,对外合作不断加强;沪台体育交流丰富多彩,成为当前上海对台工作的重要抓手和亮点,得到国台办和市台办的高度认可。
九、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局系统党的建设扎实推进
注重思想引领,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认真落实,引导局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坚定“四个自信”。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党建制度,进一步夯实局系统基层党建基础。坚持从严管干部带队伍,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和“三重一大”制度,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部署,认真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扎实开展巡察工作,党风廉政建设制度机制进一步完善。
回顾2017年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全市各区、各部门、各单位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广大市民对于体育工作的积极参与。同时,本市体育工作仍然面临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规划目标缺少支撑、竞技体育人才匮乏、全民健身设施短缺、改革任务艰巨复杂、体教结合任重道远、体育产业发展空间巨大等六方面,需要在2018年统筹推进和解决。
附件2
上海市体育局2018年工作要点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和改革开放40周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深化体育改革攻坚之年,也是奥全运新周期备战调整突破之年。做好2018年工作对构建上海体育改革发展的“四梁八柱”,拓宽体育发展领域,开创新时代上海体育发展新局面至关重要。
2018年上海体育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十一届市委三次全会的部署,围绕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和健康上海的目标,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标改革发展要求,对标国际国内先进经验,对标体育运动客观规律,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加快推动从办体育向管体育、从小体育向大体育、从体育向“体育+”转变,办人民群众满意的体育,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和卓越的全球城市作出积极贡献。
2018年上海体育工作的重点任务是:一是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扩大体育健身有效供给,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推进健康上海建设,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二是创新办好第十六届市运会,吸引广大青少年参与,举办一届全面展示本市体教结合、业余训练和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成果的综合性运动盛会;三是建成启用崇明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以上海体育职业学院职能调整为着力点,完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优化项目结构布局,提高科技助力水平,锻造一流体育队伍;四是全力以赴推进徐家汇体育公园、浦东足球场、市民体育公园等重大体育设施项目,合力打造一批城市体育新地标;五是全面深化体育领域改革,完善体育现代化治理体系,激发体育系统和全社会发展“大体育”的活力,放大体育社会效益;六是发挥“一带一路”国际体育合作桥头堡作用,认真做好2019年男篮世界杯、武术世锦赛等国际赛事筹备,办好系列重大体育赛事,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推进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
2018年主要推进五方面26项工作:
一、把握需求,扩大供给,引领全民健身普及发展
1.完善市民身边的体育设施。坚持需求导向,加快社区体育设施提档升级。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市政府体育实事工程项目,全年新建80条市民健身步道,新建改建60个市民球场、300个市民益智健身苑点。加大“市民系列”体育设施建设力度,联合有关部门在公园、绿地等区域建设嵌入式体育设施。创新社区体育设施信息化管理,推广“共享社区公共运动场”做法,探索“互联网+社区体育”运营管理新模式。以黄浦江、苏州河两岸贯通开放为契机,完善配套体育设施,打造世界级滨水健身休闲带。制定社区市民健身中心建设和管理政策,鼓励各区因地制宜建设市民健身中心。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向市民公益性开放。
2.丰富市民身边的赛事活动。办好2018年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围绕项目联赛凸显水平、品牌赛事活动彰显特色、项目系列赛趣味丰富的目标,增加项目设置,提升办赛品质,扩大参与人群数量。推进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组织方式改革,调动社会资源,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做到“大胆放、规范管、精准服”。对标全国业余联赛体系,指导项目协会和项目管理中心做好市级赛事与全国业余竞赛的衔接。做好第四届全国智力运动会备战工作。
3.加强市民身边的健身指导。密切体医结合,引导科学健身。继续探索慢性病运动干预工作模式。推进试点建设10个社区体医联建站。联合卫生部门,积极推动体医人才交叉培训,广泛开展宣传,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化服务试点,充分发挥协会作用,探索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招募、社区志愿服务社会化运作新模式。开展市民体质监测。实施社区体育服务配送,把健身指导服务送到市民身边。
4.推动各类人群体育发展。联合市总工会,针对新时代职工体育发展特征,制定本市职工体育示范基地建设标准,开展职工体育示范基地建设。依托市区两级老体协,发挥体医结合优势,为老年人参与健身活动提供保障。联合市残联等部门及社会团体,积极拓展运动项目,鼓励举办特色赛事活动,丰富残疾人群的体育文化生活。支持妇女、农民、军人、少数民族等人群体育全面发展。
5.强化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实施国家《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推进青少年体育公益培训等体育公共服务。支持公共体育场馆向青少年免费或优惠开放,打造更多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场所。大力推广青少年社区运动会、全国青少年“未来之星”阳光体育大会分会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赛、暑期青少年体育赛事等青少年品牌赛事活动。推进“草根教练培训计划”,培养青少年体育指导人员。加强校园三大球、田径联盟为引领的校园运动联盟建设。创新学校兼职体育教师培养。推进体育文化育人计划,办好“优秀运动员进校园”品牌活动。
二、优化布局,夯实基础,提升竞技体育质量效益
6.抓好奥全运新周期备战。全面启动新周期备战,做好新周期教练员聘任和运动员调整工作,优化队伍结构,提高训练水平。抓好运动队新周期规划计划制订和冬训、夏训工作。改善运动员体能、康复、医疗和心理辅导,围绕重点项目和重点运动员完善科医保障支撑体系。坚持以运动员为核心、以教练员为首要,加强服务保障,助力更多上海运动员、教练员入选国家队,积极参加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等国际大赛。组建东京奥运会、陕西全运会、山西青运会三支备战队伍体系,切实提高运动队训练管理水平。
7.全面加强反兴奋剂工作。坚持“教育为本、预防为先”,反兴奋剂教育全面覆盖管理人员、教练员、运动员、科医人员。以举办市运会为契机,逐步把反兴奋剂宣传教育扩大至青少年体育人群。严格反兴奋剂管理,层层推动反兴奋剂责任落实,健全工作网络,抓好食品、药品、营养品、行踪申报等关键环节。加强国家队运动员、联合培养运动员、交流运动员、跨界选材进出运动员管理。建立和完善反兴奋剂工作督查制度,集中开展专项整顿。完善政策保障,制定《上海市体育局专业运动队反兴奋剂工作管理办法》,加大违规处罚力度,构筑坚固的反兴奋剂防线。
8.完善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完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与U系列青少年体育竞赛,强化体育传统校、二线运动队建设,推进校园体育一条龙项目布局和优秀教练员进校园工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后备人才培养。探索后备力量办训激励机制,继续实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雏鹰计划,加强青少年体育选才育才中心及后备人才库建设。强化训练督导、双休日及寒暑假训练营等训练管理机制。推进青少年足球、田径、游泳等重点项目培训基地建设。加大新增奥运项目和冰上运动项目后备人才培养力度。强化教练员队伍建设,推进“优秀教练员工作室”和“明翔计划”教练员培训,建立基层教练跟训制度。
9.创新办好第十六届市运会。深入贯彻落实奥运争光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以“大体育观”的视角全面检验本市青少年体育训练、体教结合和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成果,突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选拔,聚焦更广泛的青少年参与,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对接奥运全运,注重后备人才培养;优化奖项设置,鼓励人才输送;拓展活动板块,营造发展氛围;对接全国学生运动会,推进项目发展,把市运会办成本市青少年的体育盛会。强化组织保障与竞赛管理,营造公平公正的竞赛环境。全方位加强社会宣传,营造青少年体育良好氛围。
三、突出重点,加强保障,推动体育产业加快升级
10.推进重大体育设施项目建设。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徐家汇体育公园、浦东足球场、市民体育公园等重大体育设施项目建设,支持源深专业篮球馆改造,努力打造上海城市体育新地标。建成启用崇明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加快启动自行车馆、帆船帆板基地项目选址和建设工作。做好马术公园、2021年赛艇世锦赛比赛场地设施规划改建等项目的前期工作。
11.加强体育产业政策保障。贯彻《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完善配套政策和工作机制。发挥上海市体育产业联席会议功能,推动体育与文化、旅游、商贸、健康等融合发展。把握上海自贸试验区和科创中心建设的契机,推进国内外重要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和充满活力的体育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完善体育产业布局,引导体育产业集聚区发展,做大做强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单位、示范项目,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做好体育产业统计等基础性工作。促进体育彩票市场健康发展。
12.大力发展竞赛表演业。加强赛事规划布局,深入推进世界一流的国际体育赛事之都建设进程。巩固并继续办好F1中国大奖赛、ATP1000网球大师赛、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环球马术冠军赛、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等顶级赛事,放大赛事综合效益。办好2018国际滑联“上海超级杯”短道速滑及花样滑冰队列滑大奖赛等冰上赛事,提升运营管理和服务保障水平。做好2019年男篮世界杯、武术世锦赛和2021年赛艇世锦赛等国际大赛的组织筹办工作。支持各区办好射箭世界杯、花剑世界杯、苏州河龙舟赛等“一区一品”赛事,打造更多品牌赛事。完善体育赛事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引导扶持社会办赛,培育高水平的精品赛事。
13.鼓励发展健身休闲产业。以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健身需求为出发点,统筹健身休闲产业与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和具有前沿、时尚、消费引领特征的运动项目,促进体育消费。共同推进体育旅游发展,完善《体育旅游休闲基地服务质量要求及等级划分》地方标准,持续优化体育旅游供给体系。积极培育健身休闲市场主体,探索有效服务管理方式,加强行业自律,引导健身俱乐部等企业规范有序发展。
四、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全面深化体育领域改革
14.加快推进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以崇明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建成启用和上海体育职业学院职能调整为切入点,整合全市人才队伍和服务保障资源,构建竞技体育人才辈出的新体系。调整完善竞技体育项目布局,夯实田径、游泳、水上运动等基础项目,做强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力大的项目,加快发展重点潜力项目,巩固提升国家奥运和上海传统优势项目,推进具备条件的项目职业化发展。接轨国家体育总局运动项目改革,确保工作衔接。强化科技助力,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打造竞技体育新优势。
15.积极稳妥推进体育场馆改革。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相结合,推进体育场馆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营机制创新,通过委托运营等方式探索体育场馆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激发场馆活力。鼓励体育场馆在坚持公益属性、以体为主的基本原则下,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开展多元复合经营,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16.持续深入推进足球改革。推动落实市政府《关于贯彻〈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发挥市足球改革发展联席会议的作用,推进足球改革发展系列政策落地,加强各类足球场地设施建设。支持市足协独立自主依法自治,体现社会性、专业性、群众性,成为上海足球事业和产业发展的龙头。以青少年足球为重点,加强足球项目普及推广,大力发展校园足球和社会足球,提升上海足球的综合竞争力。支持上海职业足球发展,力争在国内外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17.着力推进体育社会组织改革。做好市体育总会改革工作,完成换届改选,健全领导机构,完善治理结构,构建体育社会组织枢纽式管理的新格局。推进体育社会组织与行政机关脱钩,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专项资金奖励等方式促进体育社会组织持续健康发展。培育和扶持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等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引导体育社会组织朝着社会化、实体化、专业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18.分类推进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制定完善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改革总体方案,根据转变政府职能和“放管服”改革的要求,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分类实施改革。在精简机构的同时明确职能定位,优化管理和服务资源配置,健全制度规范和考核激励机制,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机关事业单位发展活力,更好适应上海体育改革发展的新任务和新要求。
19.协同推进体教结合改革。贯彻《上海市体教结合促进计划(2016—2020年)》,遵循教育、体育发展规律,进一步完善体教结合工作机制,强化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人才共育、成果共享,多元共治理念,发挥体教结合优势,服务校园体育发展,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加强体教结合组织领导和工作督导,进一步强化体教结合的目标导向,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帮助学生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养成终生锻炼习惯。
五、规范管理,优化服务,加强体育部门自身建设
20.全面推进依法治体。持续推进体育“十三五”规划贯彻实施,建立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加强体育立法,完成《上海市体育设施管理办法》修改。研究修改《上海市体育竞赛管理办法》。开展《上海市体育产业促进条例》、《上海市游泳场所管理办法》立法调研。起草制定《攀岩场所服务规范》地方标准。修改游泳、攀岩高危体育项目经营许可管理办法。推进体育执法,联合有关部门加强高危体育项目监管,做好游泳场所夏季开放管理服务。
21.加强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教练员职称评审标准,做好教练员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换届和评审工作。加大体育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完善市体育局系统“领军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做好局机关公务员、直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录用。加强事业单位工资管理,完善分配激励机制。推进运动员保障体系建设,做好优秀运动员选调引进和退役安置工作。完善运动员职业转换扶持体系,加强职业转换辅导。做好运动员教育资助金、伤病医疗费、保险等基础保障工作。组织开展“百人计划”青年教练员培训。
22.提升体育科研保障水平。汇聚本市医院、高校、科研院所等资源,搭建体育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体育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运用,提高上海竞技体育训练、全民健身指导和体育产业发展的科技助力水平。组织实施年度上海体育科技“综合计划”、“雏鹰计划”、“腾飞计划”、“重点备战攻关”项目。开展年度上海体育社会科学课题研究,努力发挥决策咨询作用。
23.加快推动智慧体育发展。建成运营上海体育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为市民提供精准高效的体育服务。推进竞技体育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对接业余训练信息资源库,重视基础数据的积累和运用,提高训练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推进电子政务工作,深化数据资源共享。加强局系统信息安全保障,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
24.加强体育宣传和对外交往。创新宣传手段,拓展传播渠道,坚持正面引导舆论和积极应对舆情,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并重,协调运用各类媒体以及上海体育官方网站、微博、微信、“965365”公共服务热线、户外宣传阵地等平台,讲好上海体育故事,提升上海体育形象。积极开展体育对外交往,拓展“一带一路”国际体育合作交流。认真贯彻党政干部因公出国(境)有关文件精神,加强因公出国规范管理。做好上海体育对口合作与支援工作。
25.全面深入开展大调研。按照市委统一部署,积极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当新时代排头兵、先行者”大调研,大兴体育工作调查研究之风。按照大调研“六个紧扣”和切实改进作风的要求,突出体育服务对象和工作对象全覆盖,坚持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听实话、察实情、找问题,以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推动上海体育发展,提升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26.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提高体育党建工作水平。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围绕政治过硬、业务精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体育干部队伍。推进“两个责任”落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的发展环境。
同时,要积极做好工会、团建、老干部、安全维稳等工作,全面推动上海体育各项事业实现新发展,以优异成绩向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