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读取语音阅读器
上观:别小看了这0.25平方米的进步|解读《上海市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下篇
2021-09-17 来源: 上海体育

日前印发的《上海市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成为热点话题,有细心的市民发现,全民健身板块的主要指标,看似只是在当下上海全民健身数据上做了微升,个别指标甚至已经达到了。

是《规划》太过保守,目标定得太低了?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国家体育总局“十四五”时期体育决策咨询专家曹可强,接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采访时做了权威的解读,“有的指标看似只提升了一点,但其难度和意义是巨大的,这非常务实,且具有操作性。而所有的提升方向,也都是从老百姓切身需求和愿望出发,进行归纳和提炼出来的。”

 2020年,上海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45.7%,比2015年提高了4.9个百分点,在全国名列前茅;上海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2.35平方米,比2015年增加了0.59平方米;上海市民(成年人)的体质达标率为98.9%,全国第一……这份上海全民健身发展报告上的数据,是上海于“十三五”期间,在全民健身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的最直观证明。

“十四五”时期上海体育发展的主要指标。在全民健身板块有6个体现——到2025年,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6%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左右;市民体质达标率位居全国前列;社区市民健身中心基本实现街镇全覆盖;每万人拥有体育健身组织数量不少于24个。

45.7%到46%,提升0.3%;2.35到2.6,提升0.25……从数据上作对比,确有一种提升不大的“既视感”,更何况上海市民体质达标率达已经是全国第一,“前列”的目标显得有些“低调”。但事实上,科学和务实都暗藏在这些数字的背后。

“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来说,基于本身的城市面积和庞大的人口,寸土寸金的上海和其他省市比,在增加体育场地面积方面,有很多局限性。你别看只提升了0.25平方米,任务是非常艰巨的。”曹可强介绍,上海一方面要想尽一切办法,最大限度上的动用资源去对体育用地做增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举措,就是基本实现社区市民健身中心街镇全覆盖,并建设完成市、区、街镇、社区的四级健身网络体系,因地制宜打造家门口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此外,充分研究体育与园林绿化功能上的复合体现,见缝插针地建设一些非标准场地,也是上海做体育用地增量的一个典型举措。

 另一方面,充分挖潜、利用闲置土地资源建设体育场馆,也是上海多年来的成功探索和实践。这样的做法也将在“十四五”期间再接再厉。如今体育空间已经延伸到上海的屋顶、仓库、停车场、商场、大型超市、高架空间等“城市边角料”。据不完全统计,此类“变废为宝”的案例在沪上已超过40个,且几乎全是民营体育场馆。

和增加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相比,增加城市运动人口、提升市民体质的难度和“工程量”一点不小。用曹可强的话说,这就要求上海在“十四五”时期完成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才能营造出“处处可健身、天天想健身、人人会健身”的全民健身城市环境。而落到具体的行动上,就是:建设家门口的体育设施、完善市民身边的科学健身指导网络和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同时打造属于老百姓自己的赛事活动。

拿打造老百姓自己赛事活动来说,近年来,上海体育改革推出的市民运动会和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平台,打造了一批有特色、有影响力的品牌特色赛事活动,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参与到全民健身当中。去年的第三届市民运动会在疫情的大背景下开展,全年共举办线上线下赛事近7100场,参与市民1093万人次。

图说:摄于上海市第三届市民运动会市民篮球节


秉持健康为本理念,建设人人运动、人人健康的活力之城,是上海全民健身工作在“十四五”期间的主要任务。而每一个指标小小的提升,和力争保持领先的目标,都是达成这一任务的必要条件,“这是一个很高的定位,但我相信,上海的全民健身城市环境未来一定可以比肩伦敦、巴黎、纽约。”曹可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