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迢迢赴教席,丹心灼灼育桃李。
从上海到老挝万象,三千多公里的距离,没能阻挡第十三批中国(上海)青年志愿者董笛奔赴教育一线的脚步。作为吉迪萨学校的援教老师,三个多月来,他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在异国讲台上倾囊相授,更以点滴行动搭建中老友谊的桥梁。
初到吉迪萨学校,董笛便面临多重挑战。他所负责的英语教学横跨幼儿园到初中共12个年级,部分学段无统一教材,不少小学高年级学生甚至无法完整地识读26个英文字母。“看到孩子们面对字母表时那迷茫的眼神,我就告诉自己,一定要让英语课堂‘活’起来。”董笛如是说道。暑期班期间,他以上海东方明珠、迪士尼乐园的图片和短视频作为课堂导入,当孩子们好奇地围在屏幕前追问“这是哪里”时,他便顺势引出“China”“Shanghai”等基础词汇,实现语言教学与文化浸润的有机融合。九月开学后,董笛为小学一二年级选定牛津上海版英语教材,每晚花两小时精心筛选字母歌动画、设计“字母接龙”游戏。他准备的课程内容如此丰富生动,连老挝本地教师也常来听课交流。
针对初中生的语法难点,他摸索出“翻译软件+语法动画”的教学模式。“驻地网速慢,需要提前下载好英语时态动画,虽然耗时,但看到学生们从眉头紧锁到豁然开朗,甚至还有人主动举手提问,一切付出都值得了。”教室里没有投影仪设备,他便自带笔记本电脑和蓝牙扩音器;与师生沟通存在障碍,他便主动学习老挝教学用语,一步步跨越语言的藩篱。
除了教学上的挑战,董笛在生活方面也面临诸多困难。12公里的通勤路程、简陋的住宿条件、饮食习惯的差异,但他却从未抱怨。他说:“这里的孩子眼里有光,能帮助他们打开看世界的窗口,正是我此行的意义。”
援教期间,董笛还积极参与中老交流活动。在中国驻老挝大使馆举办的国庆活动中,望着五星红旗在异国飘扬,他与同胞齐声高唱《义勇军进行曲》,“那一刻,民族自豪感和援教使命感在我心中澎湃激荡”。恰逢中国中秋与老挝教师节相遇,董笛带着月饼礼盒进校园,教老挝师生制作中国漆扇、体验投壶游戏,“用他们感兴趣的方式传播中国文化,远比单纯说教更深入人心”。
为响应团市委号召,董笛远赴老挝,成为一名援教志愿者。他用定制化的课堂、细心的陪伴让知识的种子在异国校园生根发芽,更以真诚负责的态度,传递着中老之间的深厚情谊。这份勇于奉献、扎根一线的担当,正是中国青年弘扬志愿者精神、勇担时代使命的生动写照。

供稿: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