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全运会群众比赛科技体育项目(定向、航海模型、车辆模型及航空模型)已落下帷幕,上海代表队凭借过硬实力与顽强拼搏,斩获3金2银2铜的好成绩,在全国赛场绽放上海风采。
这份荣耀的背后,是选手们数年如一日的坚守、教练团队的悉心指导,以及学校、家长与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让我们走近本届全运会汽油机模型绕标飞机(P3D)冠军吴思宏,以及该项目季军、吴思宏的教练兼队友张旭骏,聆听他们的全运故事。

从少年逐梦到全运登顶
“9岁那年,看着社团里老师和学长操控的飞机在天空做出各种酷炫动作,我就彻底迷上了航空模型。”吴思宏如此回忆与空模运动的初遇。正是这份纯粹的热爱,让他通过学校社团叩开了专业训练的大门。在张旭骏教练及其团队的引领下,他逐渐窥见这项运动的深度与魅力,从此一头扎进了“逐梦蓝天”的旅程。

对于P3D项目而言,“人机合一”的精准控制是最大挑战,也是最美妙的乐趣所在。“高速飞行中,要操控模型精准穿过每一个标位和龙门,所有风向、气流、发动机状态的细微变化,都需要瞬间反应和修正。”吴思宏认为,这份“磨人”的训练没有捷径,唯有成百上千次的重复与打磨。飞机终于能行云流水般完成飞行航线,那种极致的操控感与成就感,是他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

平衡学业与训练的道路上,吴思宏的秘诀是严格的时间管理与高效执行,而学校的全力支持则是他最坚实的后盾。为备战全运会,吴思宏向学校请假两个月进行封闭备训,学校允许他弹性完成学业,这让他得以全身心投入高强度训练。平日里,他也坚持每周1-2次训练,在书桌与赛场间自如切换,用行动诠释着青春担当。
传承与坚守,铸就团队荣耀
“全运会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决赛等待上场时,我紧张到手发麻,几乎感觉不到遥控器。”吴思宏坦言,这场顶级赛事的“窒息感”远超以往。但当发动机响起的瞬间,多年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让他摒除杂念,稳定发挥。而这份从容的背后,是整个团队的默默托举。

“夺取成绩就像一场F1比赛,我是车手,教练是‘赛事总监’,团队是坚实后盾。”吴思宏感慨道,从备战阶段的战术设计、心理疏导,到训练后的数据分析、技术调整,张旭骏教练的付出贯穿始终。而技术团队对飞机状态的完美调校,更是他赛场表现的重要保障——这块金牌是整个团队智慧与心血的结晶。

作为教练与队友,张旭骏对弟子本次全运会的表现既欣慰又期许:“他决赛第一轮稳定发挥出训练水平,第二轮虽略显紧张,但能顶住压力克服困难,已经非常出色。”此次全运会,师徒二人不仅要面对全国顶尖选手的挑战,还要应对突发状况——比赛首日多数选手出现“炸机”失误,他们也遭遇机械故障,最终凭借出色的实力和强大的心态顺利完赛。

从2017年第十三届全运会国际级遥控特技(F3A)项目冠军,到如今兼任教练带徒出征,8年间张旭骏完成了角色的蜕变,更扛起了项目传承的重任。“我不仅要调试好每一架飞机,更要以身作则带运动员突破自我。”张旭骏认为,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始终激励着团队不断挑战极限。备战训练全力以赴,一次次打磨技术、优化战术,这份“不满足于现状”的拼搏,正是上海队制胜的关键。
合力护航,点亮冠军之路
金牌的背后,离不开学校、家长与团队的同心协力。“学校和家长的支持是吴思宏备战全运会的重要保障。”张旭骏回忆,封闭备训的两个月里,吴思宏的家长每天接送,陪伴孩子在38度以上的户外坚持训练。烈日下的坚守、风雨中的陪伴,为运动员解除了后顾之忧,让他得以全身心投入训练与比赛。

“一个人可以飞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飞得更远。”展望未来,张旭骏希望借助本次全运会的东风,让更多人了解航空模型运动,吸引观众走进赛场感受魅力;同时希望建设更多规范的飞行场地,为爱好者提供安全、专业的活动空间,让这项兼具科技感与趣味性的科技体育项目走进更多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