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五届全运会群众比赛定向男子团体赛中,上海队凭借精准的路线判断、充沛的体能储备和默契的团队协作,成功斩获金牌。这份荣誉的背后,是队员们全力以赴的坚守,是教练团队科学施策的付出,更离不开各方力量的鼎力支持。让我们走近冠军队员刘晓明,探寻金牌背后的故事。

与自然相拥,让热爱续航
“2004年读大学时,同学向我介绍了学校定向运动队,让我与这项运动结下了不解之缘。”刘晓明如此回忆与定向运动的初遇。定向运动亲近自然的特质深深吸引着他,“每次训练和比赛都能去往不同的地方,在山野间探索未知,太有趣了”。这份纯粹的热爱,支撑着他从校园赛场一路走到全运会的最高领奖台。

本届全运会上海定向队的成员都是普通市民——有像刘晓明这样深耕国防教育的高校教师,有坚守中小学体育课堂的园丁,也有在私企工作的白领。正是凭着对定向运动的执着,他们在工作与赛场之间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逐梦之路。
针对群众运动员“非全职训练”的特点,队伍每逢双休日、节假日进行集中训练,同时通过全国性赛事保持竞技状态。“大家都主动挤出休息时间,没人叫苦叫累。”这份自发的拼搏,正是冠军队伍的精神内核。
平衡与攻坚,于逆境中破局
作为华东师范大学的教师,刘晓明的本职工作繁忙且责任重大。全运会备战期间,他把训练安排在了周末、节假日和寒暑假。“我参加的是长距离项目,对体能要求极高,再加上广东湿热的气候,体能储备是备战训练的关键。”刘晓明坦言,高强度训练叠加年龄因素,让他在训练中曾遭遇伤病困扰,但通过积极恢复与科学调整,最终在赛前达成了最佳竞技状态。

对上海定向队而言,全运会备战之路还面临着客观地理条件的挑战。上海地势平坦,一马平川,缺乏自然山体的起伏变化,而定向比赛常常在山区丘陵地带开展。为了弥补这一短板,队伍多次前往江苏、浙江、安徽、四川、广东等地开展适应性训练,让队员们在真实赛事场景中提升竞技水平。
此外,定向运动对地图的精确度有一套严格的要求规范,制图工作常常包括实地勘察、手工和电脑软件绘制等步骤,工作量大且难度较高。“多亏了兄弟省市和协会的资源共享,才解决了训练制图这一关键难题。”
合力筑梦,展现拼搏底色
谈及全运会夺冠的关键,刘晓明提到了“支持”与“合力”。“科体中心领导的全力保障,让我们能心无旁骛投入训练。”刘晓明表示,上海队是全运会定向项目中最早启动备战的队伍,从队员选拔、外出集训到训练经费,都得到了全方位支持。此外,上海对非奥项目的长期政策扶持,为队伍发展提供了坚实后盾。据了解,上海定向队在全国定向运动锦标赛及冠军赛中屡创佳绩,累计获得25金28银27铜的佳绩,在亚洲定向锦标赛上,上海运动员也累计获得2金2银2铜的好成绩。“在客观地理条件并不占优的情况下,正是运动员和教练团队的同心协力,以及政策的保驾护航,才让我们突破重围,勇夺冠军”。

在收获荣誉的同时,如何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定向运动同样是项目发展面临的课题。据了解,定向运动不仅能强健体魄,还能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逻辑思维与识图能力,同时锻炼其在体力与智力双重压力下快速反应、独立决策的核心素养。定向进入上海已近三十年,每年都会举办各类专业赛事及趣味类赛事,吸引了众多来自中小学、高校和俱乐部的爱好者参加,让普通市民近距离感受定向运动的魅力。同时,上海市无线电和定向运动协会还定期与高校、中小学开展合作,通过组织各类赛事活动和培训,让青少年群体参与到定向运动中来。
未来,相信定向运动将走进更多人的生活,让更多人在山野间、城市中感受探索运动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