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读取语音阅读器
[科体中心]全运燃豪情 科体铸荣光 | 专访全运会群众赛事科技体育项目上海队选手(四)
2025-11-24 来源: 上海体育

  当迷你战车在赛道疾驰,林间电波暗藏寻踪密码——这些充满科技感的场景,正是全运会群众比赛科技体育项目的生动写照。

  从“掌心赛场”到“电波角逐”,让我们走近全运会群众赛事科技体育项目上海队选手,看他们用热爱与专注诠释科技体育“智”与“力”交织的独特魅力。

  10岁小将出征车辆模型赛场

  解锁“总工程师”的乐趣

  “这不仅是当司机,更是当‘总工程师’!”全运会车辆模型团体赛亚军队伍中,10岁小将倪睿锴的一句话,道出了车辆模型运动的独特魅力。从挑选零件、组装车架,到根据赛道动态调整悬挂、齿轮比、轮胎型号,每个环节都是“微观赛车研发”。当亲手调校的战车过弯更稳、加速更快时,那种创造的成就感,让他深深着迷。

image.png

  与车辆模型的缘分,始于6年前“想和爸爸并肩体验”的简单心愿。在宝山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氛围熏陶下,倪睿锴从“玩兴趣”逐步走向“拼竞技”,深耕4年竞技赛场后,终于和队友张方洲、陆佳俊一起站上全运会领奖台。

image.png

  这份成绩的背后,是上海队科学的备战体系。据倪睿锴的父亲、同时担任上海队教练的倪庆勇介绍,队伍平时保持“一周一练”,暑期备战关键期则加密至每周两次,7、8两月更是平均每月投入15天开展集训与赛事。“运动员们靠碎片化时间补学习、挤休息,主动牺牲娱乐时间练技术;团队则从后勤、心理、策略全方面护航,让选手们专注备赛。”

image.png

  正如倪庆勇所言,车辆模型的胜利是精良调校、科学策略、强大素质的结合——选手既要当“工程师”懂机械原理、会调装备,又要当“策略家”规划赛程,更要做“零失误车手”,这种“三合一”的考验,正是车辆模型项目最迷人的地方。

  谈及项目推广,倪庆勇计划未来通过俱乐部开放日让大众零距离体验,结合STEM教育打造科技体育特色标签,设置创意趣味赛事组别,让车辆模型运动逐渐走向大众可及。

  “电波寻踪”显实力

  女子团体稳登领奖台

  在无线电测向女子团体赛中,上海队交出了一份“稳”字当头的答卷:预赛、决赛均稳居第二名,成为该项目唯一一支在预赛和决赛中均登上领奖台的队伍。更令人动容的是,这支队伍的成员都是普通市民——外企白领、人民教师、博士毕业生,她们因儿时对无线电的热爱结缘,多年来始终坚守这份“电波中的热爱”。

image.pngimage.png

  无线无线电测向素有“野外捉迷藏”之称,选手需在复杂野外环境中捕捉隐蔽电台信号,对判断力、耐力的要求极高。“这是智力与体力的双重考验。”上海市科技体育运动管理中心汽摩定无部副主任张柳介绍,无线电测向训练多在野外开展,每次训练前,保障团队需在复杂地形中布设电台,有时单准备时间就超过一个半小时。为平衡本职工作与训练,队员们主动把训练集中在周末与节假日:上午两轮短距离训练、下午一轮长距离训练,用高效投入弥补时间短板。“她们克服了野外的日晒雨淋,也兼顾了工作与爱好,这份坚持本身就很动人。”

image.pngimage.png

  正是这份“在电波中找方向”的执着,让上海队在全运赛场发挥稳健、脱颖而出。未来上海将继续依托学校、科普机构等平台,传递无线电测向“科技+运动”的双重价值,吸引更多市民感受“电波寻踪”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