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读取语音阅读器
[科体中心]全运燃豪情 科体铸荣光 | 专访全运会群众赛事科技体育项目上海队选手(五)
2025-11-24 来源: 上海体育

  遥控帆船逐浪而行,无人机穿越障碍划出灵动轨迹——这些充满科技感的场景,正是全运会群众比赛科技体育项目的生动写照。

  从传统优势项目到新兴科技赛道,让我们走近全运会群众赛事科技体育项目上海队选手,看他们用热爱与专注诠释科技体育“智”与“力”交织的独特魅力。

  逐浪而行!

  遥控帆船摘铜背后的努力

  全运会遥控帆船团体赛中,上海队成功斩获一枚宝贵的铜牌。这份亮眼成绩的背后,凝聚着队员们“从零适应新器材”的艰辛付出。据上海队教练宣东波介绍,队中三名年轻队员——2002年出生的赵亦航、2005年出生的金戈、2012年出生的吴又轩,此前长期主攻世锦赛相关级别(F5-E 级、M 级、10 级遥控帆船),而本次全运会指定使用F5-PS550与F5-ST950商品级套材。新器材在水线长度、帆面积尺寸及操控灵敏度上均有明显变化,这意味着队员们必须通过高强度、高密度的训练,重新建立对模型控制的“肌肉记忆”。此次上海队能成功登上全运会领奖台,正是三名队员刻苦钻研、全力以赴的最佳回报。

image.png

  “遥控帆船比赛中,每一轮竞赛的情况都不一样,风向、水流、对手、模型在航线上的位置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考验的是选手的临场观察和判断、决策能力。”宣教练提到,“9月份全运会决赛时,受台风影响,风况变幻莫测。备战期间团队重点模拟不同时期赛场不同状况的变化,让队员熟悉帆船模型在不同的风向和水流环境下的反应。同时,通过平时周周练、月月赛,以及寒暑假集训的模式,保障队员们学业与训练两不误。”

image.png

  为进一步扩大航海模型项目的参与覆盖面,上海市航海模型协会联动上海各区中小学及青少年活动中心,持续开展系列赛事与培训活动;同时已连续举办15届“中国航海博物馆”上海航海模型公开赛,每年设置4站分站赛,广泛吸引遥控帆船爱好者参与,有效推动项目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普及。本届全运会遥控帆船项目团体赛采用3人组合赛制,要求队伍中必须包含一名18岁以下青少年选手。今年13岁的吴又轩正是该项目的青少年佼佼者,作为学生爱好者的他,近两年来在上海及全国各类赛事中表现亮眼,排名始终稳定在前两名。

image.png

  “全运会设立航海模型群众比赛,推动了项目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现在入门门槛不断降低,希望更多人感受‘与风浪对话’的乐趣。”宣教练说。

  青春风暴来袭!

  无人机竞速书写“从无到有”的突破

  全运会科技体育项目已落下帷幕,其他项目的选手同样勇于拼搏,在全国舞台上展现了上海队的风采。其中,让人瞩目的是,在首次成为全运会比赛项目的无人机竞速(F9U)团体赛中,上海队刮起了“青春风暴”——17岁的王世奥、10岁的虞靖淳和8岁的虞恩宁三名小将,虽在所有队伍中平均年龄偏小,但发挥稳健,在比赛所有轮次中均取得有效成绩,最终收获了第五名的好成绩。这份突破,不仅是选手的成长,更是上海无人机竞速项目“从无到有、向强而行”的缩影。

image.png

  “第一次刷到FPV(第一视角)无人机视频,就被那种‘身临其境’的冲击感震撼了!”王世奥用“一眼沦陷”形容与这项新兴项目的相遇。从2023年接触无人机,到站上全运赛场,这位年轻选手的成长轨迹充满“青春热血”。备战全运会期间,王世奥周六中午到周日中午泡在训练场,作业则挤在周四与周五完成。最难熬的时刻,是去年中国无人机竞速联赛中连续三场失利的挫败感,“当时也曾怀疑自己,但咬着牙坚持,年末最后一场分站赛成功打进16强,终于突破了!”这份坚韧,让他在全运赛场顶住高压、稳健完赛,“已经发挥出了最佳水平,不遗憾!”

image.pngimage.png

  “无人机竞速项目对于选手们的操控能力、反应敏捷程度要求极高,背后是专业知识的转化。”上海队教练虞慧耀的话,点出了项目的科技内核。据他介绍,备战全运会期间,上海队的选手们开展了为期半年的集训,期间多次参加海外高水平赛事,与全球顶尖选手切磋,以赛代训,选手们的竞技水平取得了显著的提高。这次全运会上,不仅在所有轮次均取得有效成绩,更能给其他队伍持续施压,发挥十分出色。而让虞慧耀更欣慰的,是他的一双儿女——虞靖淳和虞恩宁两名小队员的成长:“孩子们变得更专注、不拖沓,遇到困难会主动找问题,这种变化会延伸到学习与生活中。”

image.png

  谈及项目特色,虞慧耀认为无人机竞速对青少年手眼脑协调发展以及空间思维能力的锻炼大有裨益。未来计划从学校、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入手,设计更易参与的赛事规则,让“团队协作”成为吸引大众的亮点。“第五名只是开始,随着更多年轻人加入,上海无人机竞速一定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