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理结果:解决或采纳
市政协体育届:
您们提出“0001”号“关于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加快构建“体医融合”的卫生健康治理体系的建议”的提案收悉,上海市体育局会同市卫生健康委、市财政局、市科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积极研究和采纳有关建议,将答复意见报告如下:
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促进“体医融合”,对于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市体育局会同有关部门,从“体医融合”有关政策制定、人才培养、项目试点、设施建设、科普宣传等方面加强合作,初步建立上海特色的“体医融合”工作模式。
一是出台“体医融合”系列政策。将“体医融合”纳入健康上海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出台《“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健康上海行动(2019—2030年)》《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融合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市政府出台《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将“体医养融合”作为一项重要举措,推动健康关口前移,探索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实现体育健身与卫生健康、养老等融合发展。市体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民政局、市总工会共同印发《上海市运动促进健康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明确了12项具体任务,努力构建覆盖全人群、全地域、全生命周期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市财政局积极支持健康上海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二是致力“体医融合”人才培养。市体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共同组织“体医交叉培训”,以慢性病运动干预等为主题,举办体育与卫生人员培训班,通过跨领域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使社区医生和社会体育指导员了解慢性病运动干预的前沿信息,掌握健身指导和健康促进技能,更好地成为“体医融合”的践行者与推广者,指导市民提高健康水平。在上海体育学院、杨浦区“社区健康师”试点基础上,继续推出覆盖面更广、专业性更强的“运动健康师”,将运动健康服务引入基层社区,指导市民健康吃、科学练、防慢病、治未病,促进身心健康。
三是试点开展慢性病非医疗健康干预。在各区广泛开展“体医融合”运动干预试点项目。例如,嘉定区糖尿病康复运动干预,有糖尿病运动干预点数十个,近千人参与,通过“1+1+2”的社区团队工作模式(1名社区医生、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2名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组组长),开展运动干预,坚持每周3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体育锻炼,有规律地进行练功十八法、八段锦、健步走等锻炼,有效地帮助患者干预病情,减少用药。杨浦区在12个街道开展“1+X体医融合”体质干预项目,“1”即在各街道全面开展高血压患者的慢性病干预项目,“X”即各街道再自行选择一个体质干预项目,干预周期为6个月。通过对慢性病患者生活方式的改善以及运动健身的干预,缓解和稳定慢病患者的病症,提高慢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四是推进“体医融合”设施建设。“十四五”以来,市体育局、市民政局共同支持建设长者运动健康之家,整合体育、养老、卫生健康等公共服务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基础健康检测、科学健身指导、运动康复训练等“一站式”运动康养服务,助力健康老龄化。市体育局、市总工会建设市民健身驿站,提供多功能、多样化的运动健康服务。市体育局会同市卫健委共同推进智慧健康驿站建设,通过智能化设备,为社区居民提供自助健康检测、健康自我评估以及健康指导干预等服务,2021年底已建成智慧健康驿站238家,实现街镇全覆盖。依托上海体育学院科研、人才资源,打造全市首家运动健康促进中心——上体运动健康促进中心,作为一站式运动健康服务综合体,满足公众运动、康复的全方位健康需求。
五是做好社区体育服务配送。推进科学健身讲座、健身技能培训等公共体育服务进社区、进园区、进楼宇,每年惠及数十万市民。围绕疫情期间市民的健身需求,邀请奥运冠军等制作播出视频节目,推广线上健身、居家健身。举办上海市民体育科学大讲堂,推出运动促进健康系列讲座,邀请专业医师、运动员、专家向市民传授科学健身、健康管理和慢性病运动干预的方法,解答市民关心的体育锻炼热门问题。
六是举办“体医融合”全民健身主题活动。近年来,上海不断加强科学健身服务,通过“体医融合”提高市民健康意识。例如,本市体育、卫生部门共同主办以“慢性病综合防控”“运动伤害防治”为主要内容的全民健身日主题活动,采取“体医融合”方式,由专业医生、运动专家共同指导市民科学健身,开展现场咨询、体质测定、慢性病运动干预成果展示等互动活动。邀请医院、高校的专家提供咨询,为市民提供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及肥胖等慢病的体育锻炼建议。上海体科所体能康复团队还为市民开展专业的功能性运动测试评价、体能训练和康复治疗。
尽管本市“体医融合”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体医融合”的专业人才不够充足、服务机构和应用场景不够丰富等问题。下一步,要继续围绕建设健康上海的目标,推进落实《上海市运动促进健康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重点任务,深化“体医养融合”发展,加快打造具有上海特色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
一是加强“体医融合”服务机构和设施建设。“十四五”期间,要支持各区、高校、医院、企业等单位试点创建运动健康促进中心或研究基地,鼓励运动促进健康相关科研和实践应用。按照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开展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在杨浦区试点建设全国首批社区运动健康中心,逐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社区运动促进健康设施建设方案。市体育局将会同市卫生健康委持续完善智慧健康驿站服务网络,在街镇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向社区、园区等拓展,扩大覆盖面,做好运营服务。到2025年,市体育局将会同市民政局建成长者运动健康之家不少于100家,为老年人提供科学性、针对性的服务。加大市民健身驿站等社区健身设施建设力度,设置一批布局科学、功能丰富、特色鲜明的嵌入式社区健身场所,依托区块链、5G、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化“互联网+科学健身”应用场景建设,为各类人群提供智慧化的体质测试、基础健康检测等服务。
二是壮大“体医融合”专业人才队伍。筹备成立由运动健康领域专家组成的上海市运动促进健康专家委员会,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运动健康企业等多方资源,发挥运动促进健康高端智库作用,协助行业主管部门构建上海特色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加大运动健康师培育力度,到2023年,计划为各区、社区、园区、体育场馆、体育协会、学校、医院等培训运动健康师不少于500名。支持体育教练、退役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社区医生等加入运动健康师,推动运动健康师逐步覆盖全市各区,为市民提供运动营养、科学健身、伤病防护、心理调适等服务。市体育局将会同市卫生健康委继续组织“体医交叉培训”,培养“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鼓励体育教练、退役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医生等加入科学健身人才队伍。市卫生健康委积极支持体医融合专业人才培养,支持上海体育学院等高校加强运动健康相关学科建设。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支持体育、卫生相关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鉴定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支持做好体医融合方面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的评比表彰工作。
三是开展面向市民的“体医融合”科普宣传。完善社区体育服务配送平台,建立更高质量的覆盖各个街镇的“你点我送”社区体育服务配送机制,全市每年完成社区体育服务配送不少于8000场,推进科学健身讲座、健身技能培训等公共体育服务进社区、进园区、进楼宇、进机关、进企业,打通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指导社区居民、职工、青少年等人群科学健身。编写上海市民运动健康知识读本,广泛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平台,做好运动促进健康的科普宣传,开设“体医融合”专栏,邀请运动医学专家、体育明星参与,让更多市民掌握科学健身方法,提高健身科学性。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的健身服务,鼓励市民居家健身、线上健身,支持体育教练、社会体育指导员等指导市民科学健身,推广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养生运动项目。
四是持续推进非医疗健康干预行动。宣传推广“运动是良医”的理念,在各区组织糖尿病、高血压、慢性疼痛、残疾人康复等运动干预。推进青少年体育“健康包”工程,开展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脊柱侧弯等突出问题的体育干预和科学普及。支持高校、医院、企业等成立体医融合实验室、运动处方实验室等,聚集相关专家,开展体医融合领域前瞻性研究,构建全人群运动处方库,推动运动处方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市科委将通过“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支持运动医学、康复辅具等领域研究,探索可推广应用的体医融合干预方案。
五是支持“体医融合”一流高校和学科建设。市体育局将会同相关部门鼓励高校加强运动伤病防治、运动康复、慢性病非医疗健康干预、运动处方等研究,推进运动健康相关学科建设。支持上海体育学院等高校打造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运动健康科学”专业集群,组建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团队,推进“运动与公共健康”、“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专业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不断完善“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模式,助力健康城市建设。
感谢您们对上海体育的关心和支持!
上海市体育局
2022年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