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读取语音阅读器
对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0912号提案的答复
2022-08-24 来源: 上海体育

办理结果:解决或采纳

陆小聪委员

您提出“0912”号“关于进一步促进青少年业余体校改革发展的若干建议”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为解决传统体校在新形势下的突出问题与矛盾,探索改革出路,市体育局于2021年3至8月组织实施了全市区级体校改革发展大调研,分别走访浦东、静安、松江、崇明等地,实地考察学校,召开区级体校校长座谈会;此外,设计针对体校校长、教练员及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等不同访问对象的问卷,开展问卷调查。专题大调研成果多角度体现了区级体校办训现状,多方位探索区级体校不同对象所遇到的问题,多层次分析区级体校培养的人才模式,对全市区级体校改革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为应对新形势的任务挑战,2021年12月,市体育局将“推进各级各类体校改革”写入了《上海市青少年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在今后五年里将不断推进传统体校转型发展

一、延展体校功能,推进“青训中心”建设

2021年下半年,国家体育总局下发了《体育总局青少司关于推动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试点工作的通知》,结合本市体校大调研工作,上海也将逐步试点开展区“青训中心”建设。我们将根据不同区情,尤其针对原有“一集中”体校(无文化教学和住宿功能,仅开展集中训练的体校),推动其转型升级,建设区“青训中心”,并赋予其指导、服务、选材、育才四大职能,引导社会力量、普通学校共同参与合作,一方面以专业师资指导为区域内青少年及周边中小学提供技能培训、运动场馆、体能康复、项目科研等多元服务;另一方面仍将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为主线,全方位加强训练保障和人才培养。去年,我们以杨浦区少体校为试点单位,给予适当经费资助,开始探索建设区“青训中心”。

二、深化体教融合,助推新型体校建设

为更好地促进青少年业余体校改革发展,不断提升本市优秀竞技后备人才培养质量,我局会同市教委等相关部门共同起草《关于加强新时代体教融合和学校体育工作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并以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实施,其中涵盖业余体校改革等内容。对于具有文化教学功能的传统体校,我们将协同市教委及区体教部门,共同探索推进其发展成为体育实验学校或体教融合体育学校,配强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提高办学办训质量,建设新型体校。

三、整合各方资源,拓宽体校办训渠道

一是构建学校体育“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2019年起,与市教委共同推进“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各区体校与学校联动合作,形成以足球等为重点项目的“9+X”学校体育项目布局,通过加强学校体育教师运动专项培训、实施优秀教练员进校园工程等,促进学校课余训练水平稳步提高,促进各学段间培养有序衔接,让优秀运动员从校园中走出。

二是拓展社会力量后备人才培养布局。创新制定社会办训扶持政策,全面构建社会办训管理体制,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为体校输送体育后备人才。2020年命名了35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17家青少年足球精英培养基地和10家青少年智力运动社会培养基地;目前正在开展新一轮社会办训基地创建命名工作。这些社会力量将于与各体校密切合作,夯实办训基础,补充办训渠道。

四、加强队伍建设,构建复合型新团队

一是打造“上海青训名教练工作室”,引导体校建立复合型教练团队。2021年底,我局印发《上海市关于开展2022-2025年“上海青训名教练工作室”命名申报工作的通知》,通过建立工作室创建标准,引导各体校以青训名教练为主导,组织招收4-6名本项目年轻教练员、1-2名科研人员组建复合型团队,共同开展带训、科研、交流等工作,促进优秀年轻教练员培养,不断提高教练员队伍整体素质、执教能力和科研水平推动运动项目发展,提升本市青少年体育训练质量和效益。

二是上下衔接,形成项目团队。2021年,我局有关职能单位制定《各运动项目中心教研组管理办法》(试行)、《竞体中心教练员继续教练培训管理办法》等,组织开展一二三线业务研讨、教练员培训、公开课、下基层指导等活动,有效打造了一二三线教练衔接平台,统一训练思路和理念,明确后备人才培养方向和需求。

三是开展各类培训,全面提升队伍业务水平。我局每年组织开展各级各类体校教练员通识知识更新培训、项目培训、青年骨干教练员培训、体校校长和俱乐部负责人培训等各级各类业务培训。通过线下、线上,理论、实践等多种形式,加强对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优化复合型工作团队的知识结构,拓展国际视野,提高综合能力。

五、推进标准化建设升级硬件设施

为稳步推进新型体校改革,我们将持续推进体校标准化建设。将参照《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办法》和《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对场地设施设备要求,结合实际,按照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建设工作指南》,逐步完善新型体校训练、教学、食宿等基础设施。鼓励建设全天候、多功能、数字化、智能化综合训练场地,配备体能训练房和科研医务室,训练保障设施设备分阶段基本齐备。

六、配套相关政策,保障运动员训练时间

在学校“双减政策”但无法开展专业训练的背景下,市教委将为青少年学生参加体育运动、保障体育活动时间等创造了更多有利条件。一是印发《关于印发<上海市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指南>的通知》(沪教委基〔2022〕3号),要求课后服务遵循学生家长意愿和实际需求做好“愿留尽留”工作。在课后服务的内容中,要求学校把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阳光体育活动作为重要的内容,尽可能安排学生多参与课后体育活动,同时鼓励学校用好区域校外资源和优质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资源。二是对于课后需要参加专业体育运动训练的学生,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及家长意愿进行安排,不得强制学生参加课后服务活动。

下一步,我局将继续与市教委有关部门保持沟通、协商,更好地发挥上海体校专业性、基础性的办训优势,积极打造新时代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感谢您对上海体育的关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