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读取语音阅读器
对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1138号提案的答复
2022-11-10 来源: 上海体育

办理结果:解决或采纳

市政协体育届

您们提出“1138”号“关于加快推进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建设的建议”的提案收悉。市体育局会同市发改委、市卫生健康委、市民政局和市规划资源局等部门积极研究和采纳有关建议,将答复意见报告如下

为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近年来本市不断优化公共体育设施布局,建设市民身边的健身场地,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市体育局与市民政局支持建设专门面向老年人的长者运动健康之家,与市总工会一起新建改建一批职工健身驿站,同时打造都市运动中心、体育公园等健身新载体,为市民提供运动健身的好去处。

2022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发布《关于开展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支持上海、浙江、湖北、贵州、海南等 5 个省市试点建设社区运动健康中心。上海积极做好相关建设试点工作。

作为以“全人群、全周期、全方位、智慧化”服务为特色,集体质检测、运动前评估、运动干预指导、运动伤病防治、体育科普和科学健身指导等功能于一体的运动促进健康新空间,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对于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有着重要的意义,既有利于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发挥体育运动在健康促进、慢病干预与疾病预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也有利于构建多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丰富运动干预指导方式和便民服务渠道,推动运动促进健康服务普惠化发展。

市体育局将按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总结经验、逐步推广”的原则,在全市范围选择条件相对成熟的杨浦等区先行开展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建设试点,之后在总结有益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十四五”期间逐步建成一批品牌化、特色化、便民化的社区运动健康中心,融入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成为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服务平台。

一、打造多方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

整合体育、卫健、民政、工会等公共服务资源,发挥上海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科研和技术优势,凝聚相关企业、单位、街道社区及社会组织等力量参与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建设试点和探索创新,推动社区公共服务资源共建共治共享,打造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

二、制定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建设标准,在全市逐步示范推广。

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将在杨浦区先行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各区推广,支持社区运动健康中心与体育场馆、社区市民健身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长者运动健康之家等功能整合、资源共享,有效利用场地资源。研究构建社区运动健康中心标准体系,制定《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建设规范》,明确场地、环境、设施配备、管理服务等方面要求,为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建设和管理提供依据,推动社区运动健康中心高质量、规范化发展,扩大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和普惠性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提高社区运动健康服务的便利度。

三、开发运动促进健康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互联互通。

依托社区运动健康中心,打造运动健康大数据平台,完善技术标准、数据支撑和接口规范,实现有关运动健康数据汇集、整合、共享。强化社区运动健康中心数据治理和分析应用,并与上海全民健身电子地图、“一网通办”等实现数据和服务的互通共享,提供智慧服务。

四、强化科技支撑,加强运动促进健康科研保障。

加强对社区运动健康中心不同年龄等人群健身样本数据的跟踪积累和研究利用、收集整理。建立和完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形成一套较为科学的运动处方库。推动运动促进健康相关科研课题纳入市体育局、市科委重点专项。

五、大力培养运动促进健康专业性、复合型人才。

市体育局将继续会同市卫健委,组织“体医交叉培训”,培养会开运动处方的社区医生和能指导慢病患者科学锻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社区(运动)健康师试点探索的基础上,优化和完善运动健康师培训体系,引导和鼓励退役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健身俱乐部教练等体育专业人士积极参与运动健康师培训和认证,在社区推广集运动营养、科学健身、伤病防护、心理调适为一体的主动健康新模式,同时也满足社区运动健康中心的专业人才需求。

六、切实加强运营管理,确保服务品质

鼓励社区运动健康中心社会化运营。加强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建成后的运营管理制度建设,落实公益性开放要求。加强人员的培训管理,规范服务流程。落实《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等有关规定,确保社区运动健康中心每周累计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每100平方米场地至少配备1名科学健身服务人员,并落实相关安全和防疫措施,实现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运营。

感谢您们对上海体育的关心和支持!

 

 

 上海市体育局

2022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