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读取语音阅读器
上海市体育局关于印发《上海市青少年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2021-12-01 来源: 上海体育
索引号:AD1200000-2021-005   印发时间:2021-12-23 16:11:16


沪体青2021180

 

各区体育行政部门、各有关单位:

《上海市青少年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市体育局局长办公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特此通知。

 

 

       上海市体育局

20211123

 

 

上海市青少年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

 

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是国家繁荣、民族昌盛、社会文明进步、家庭和睦幸福的重要标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快推进青少年体育工作,提升青少年体育素养水平,夯实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础,依据《上海市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十三五期间,上海青少年体育工作紧紧围绕上海体育发展中心任务,以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为主要目标,基本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青少年体育发展格局,青少年体育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完善

政府、社会、市场三轮驱动,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初显成效。组织开展青少年体育公益培训、体育冬夏令营、社区配送等体育培训服务,助力青少年掌握23项运动技能,增强体质健康。搭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赛、少儿体育联赛、青少年社区运动会等赛事活动平台,创办MAGIC 3上海市青少年三对三超级篮球赛,青少年体育活动参与率显著提升。推动市级各单项运动协会开展青少年大众教练员培训及认证工作,每年培训教练员2000余名,青少年体育指导员队伍逐步壮大。持续加大扶持力度,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全社会关心支持青少年体育的氛围日益浓厚。

(二)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积极完善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形成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基础、各级各类体校为骨干、社会力量办训机构为补充的多元化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青少年运动员队伍规模明显扩大,2020年全市青少年运动员注册人数33096人,相比十二五时期末增长41%十三五期间,优秀体育后备苗子不断涌现,上海运动员获得全国青少年单项最高级别比赛金牌492枚、银牌414枚、铜牌383枚;在全面检阅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成果的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上,上海市代表团获得73枚金牌、72枚银牌、76枚铜牌和体育道德风尚奖,实现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成功举办上海市第十六届运动会。五年间,全市各级各类二、三线运动队向一线运动队输送体育后备人才445人。

(三)体教结合不断深化

深入贯彻落实《上海市体教结合促进计划(20162020年)》,推进体育、教育深度结合,体教结合工作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十三五期间,体教结合工作督导正式纳入对区政府综合督政项目,各区政府高度重视,各项工作有效推进。体育部门充分发挥专业资源和优势,组织专业教练员进校园、开展学校体育教师专项技能培训,学校体育专项化教学水平和课余训练水平有效提升。开展优秀运动员进校园活动,邀请学生观看高水平体育赛事,体育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广泛传播。推进三大球和田径等重点项目校园联盟建设,项目普及率和竞技水平显著提高。推进各级体校改革,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运动员全面发展得到有效保障。

二、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上海基本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战略关键期,是实施健康中国2030和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节点,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等文件,为十四五青少年体育工作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环境,青少年体育在体育事业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将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青少年体育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使命将更加突出、在建设体育强国中的地位将更加重要、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的作用将更加关键。

在重大机遇面前,发展中的上海青少年体育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具体表现为:社会整体上对青少年体育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充分,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机制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两大体系需持续完善,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平台需不断优化,青少年体育指导员队伍规模亟需壮大,青少年体育精神培育有待进一步强化。

三、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中央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强化体教融合发展思路,深入推进青少年体育全面改革,不断提升青少年体育发展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以体育人的综合价值,提升青少年体育素养水平,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为2025年上海基本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贡献力量。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体育人,全面发展。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充分挖掘体育对促进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独特价值,推进实施高水平体育教育,实现以体育德、以体育智、以体育心,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2坚持体教融合,协同发展。贯彻落实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体教融合和学校体育工作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和关键领域,协同教育、卫生健康、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加强资源和力量整合,深化交流与合作机制,有效推进体教融合发展。

3坚持开放共赢,创新发展。坚持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与合则两利的共赢思维,完善青少年体育工作体制机制,创新青少年体育工作模式,激发各类青少年体育发展主体的活力,调动社会、家庭以及个体等参与青少年体育工作的积极性,开创合作共赢的青少年体育发展新局面。

4坚持规划引领,科学发展。依托上海地域与资源优势,聚焦《上海市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有关青少年体育发展的目标与任务,主动担当全国青少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排头兵和先行者,不断推动青少年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目标与主要指标

(一)发展目标

2025年,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效益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竞赛活动体系持续完善,青少年体育指导员队伍逐步壮大,形成与体育强国建设战略要求相吻合、与体教融合发展思路相统一、与基本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目标相适应的青少年体育发展新局面。

——体教融合上海模式基本形成。全面总结《关于深化本市体教结合工作的意见》《上海市体教结合促进计划(20162020年)》的实践经验,准确把握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新时代体教融合相关文件精神,结合上海特点,推进实施上海新一轮体教融合工作,基本形成体教融合上海模式。

——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青少年体育活动类型更加丰富、组织体系更加完备、场地设施更加便捷、体育指导员队伍更加壮大,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质量显著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明显提升,青少年体育素养不断加强,全社会关心支持青少年体育的氛围更加浓厚。

——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效益显著提高。普通学校办训、传统体校办训、社会力量办训三种模式协同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不断优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达到100个左右,选育才平台在体育后备人才发现与培养中的科学指导作用明显加强,青少年体育训练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智能化。到2025年,向一线运动队输送青少年运动员不少于500人。

——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体系更加完善。切实办好青少年各项体育赛事,构建面向所有适龄青少年的项目丰富、层次鲜明的体育竞赛活动体系,打造以市运会、青少年体育精英系列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赛、MAGIC 3上海市青少年三对三超级篮球赛为代表的一系列青少年体育品牌赛事。积极开展国内外青少年体育赛事交流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对外交流与合作。

(二)主要指标

上海青少年体育十四五主要指标共4个。

表:“十四五”时期上海青少年体育发展的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属性

2025年

1

向一线运动队输送青少年运动员数量

预期性

≥500

2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数量

预期性

100左右

3

青少年运动员注册人数

预期性

50000

4

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

%

预期性

55%

五、主要任务


(一)完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提升青少年体育素养水平

1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积极开展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周末营、小学生爱心暑托班体育课程配送、青少年体育社区配送等体育技能培训,探索实施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评定和体育素养评价,帮助青少年掌握23项体育运动技能。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开展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推动幼儿体育、亲子运动、户外体育发展,构建家庭、社区、学校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活动网络,开展适合不同年龄段、贯穿全年的青少年体育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健康知识和科学健身指导,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肥胖、脊柱侧弯、心理亚健康等防控知识技能普及。鼓励青少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中等及以上强度身体活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

2推进青少年体育组织建设。继续扶持推进市青少年体育协会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制定行业规范、加强行业自律等方面的枢纽作用。有力推动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星级标准评估制度,促进体育社会组织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鼓励和引导体育社会组织积极参与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后备人才培养、赛事活动组织等,加强第三方评估和监管。制定体育培训机构设置标准,会同教育等部门共同加强对体育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积极引导体育社会组织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专业支持。

3改善青少年体育场地设施。完善学校和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互促共进机制,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满足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需求,引导公共体育场馆为学校开展体育课和体育锻炼提供场地支持和服务,鼓励向青少年公益开放。加强社区儿童青少年活动场所、健身步道、骑行道、体育公园和多功能运动场地建设,为青少年提供家门口的运动场地。

4壮大青少年体育指导人员队伍。推进各单项运动协会构建并完善大众教练员培训体系,鼓励青少年体育行业协会探索建立青少年体(适)能教练员、青少年运动防护师、幼儿(亲子)运动指导师等培训及资格认证体系。鼓励优秀教练员、退役运动员、体育爱好者参与青少年体育工作,进一步壮大青少年体育指导人员队伍规模,更好地为青少年在校外参加体育锻炼、学习体育运动技能提供科学指导和服务。

(二)优化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效益

1完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上海竞技体育发展新体系的战略目标,优化青少年体育训练项目布局,加强一二三线贯通,加快构建普通学校办训、传统体校办训、社会力量办训三种模式协同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发展普通学校办训、改革传统体校办训、扶持社会力量办训。

2提升普通学校办训效益。积极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深入推进学校体育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优化运动项目布局,完善课余训练制度,确保课余训练时间,提高课余训练水平,推动发展学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继续加强学校办二线运动队建设,切实提高办训效益。指导高校完善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方案,优化拓展项目布局,推动专业运动队市队校办。推进在学校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实施兼职教师制度。建立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担任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制度,探索先入职后培训再上岗。鼓励体校教练员参与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专项运动技能培训,并按照规定领取报酬。

3推进各级各类体校改革。加强体校标准化建设。推进走训形式的区级体校逐步转型发展成为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指导区域内青少年体育训练,以适当形式与中小学校合作为学校提供场地设施、教练师资、科研等保障服务。探索推进具有文化教育功能的区级体校转型发展成为中小学一贯制的体育实验学校,配强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提高办学办训质量。

4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训。进一步夯实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等社会力量办训基地建设,将其全面纳入本市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在训练管理、组队参赛、师资培训、场地设施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使社会力量成为培养输送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力量。

5提高青少年体育科学训练水平。加强科学选材育才,扩大选材范围,推进体育后备人才信息管理系统与学生体育素养管理平台对接。进一步发挥青少年体育选材育才中心的作用,加强科学选材、科学育才、科研监测和科医保障,完善发现、培养、跟踪、输送紧密衔接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研究和创新训练理念、方法和手段,进一步完善训练督导评估制度,提升各级体校、一条龙学校和社会力量办训机构的科学训练水平。

6加强青训教练员队伍建设。规范青训教练员准入资格,完善培训体系,创新培训机制,面向体校教练员、学校体育教师、社会办训机构教练员等,实施分级分类的培训计划,提高执教能力和水平。完善青训教练员职称晋升制度和激励措施,畅通教练员职业成长通道,鼓励优秀退役运动员担任青训教练员。推进青训精英教练员培养,打造青训名教练工作室,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和较高执教水平的领军教练

7畅通优秀体育人才培养通道。完善优秀体育人才培养、选拔和激励保障机制,会同教育部门研究制定体育特长学生的评价、升学保障等政策,探索灵活学籍等制度,采取综合措施创造发展空间,为愿意成为专业运动员的学生提供升学通道,解除后顾之忧。做好优秀体育人才引进培养等工作。

8强化运动员文化教育保障。传统体校、普通学校等办训单位为参加体育训练的运动员配齐配足配优文化课教师,积极探索有针对性的学科教育内容和弹性教学、网络教学制度,推进运动员文化学习与体育训练协调发展。推动高校完善高水平运动员学分制、延长学制、个性化授课、补课等培养方案。

9提高激励和保障水平。完善各类办训单位体育后备人才输送激励机制,健全奖励办法,加大奖励力度,进一步提高基层教练员和学校体育教师发现、培养和选拔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完善重大赛事奖励机制,对参加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全运会、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市运会等赛事的相关人员进行奖励。建立业余训练运动员及教练员伙食费和训练业务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不断提高保障水平。

(三)加强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建设,构建分层分类赛事平台

1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会同教育部门,整合各级各类青少年学生体育赛事,搭建推动普及、促进提高、选拔精英导向明确,校、区、市三级联动的青少年学生体育竞赛活动平台。推动青少年体育赛事成绩在学生评价和后备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整合资源,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或承办青少年体育专业赛事。

2提高青少年体育赛事水平。会同教育部门改革青少年运动员注册办法,统一注册资格。制定青少年学生体育赛事管理办法和评价标准,建立健全青少年体育赛事办赛评估体系,规范办赛流程,强化组织保障,优化竞赛环境,加强赛事监管,提高办赛水平。充分发挥体育协会等专业力量在竞赛组织和裁判员培训、资格认定、选派等方面的作用。加强赛事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为青少年创造公平和谐干净的竞赛环境。

3打造青少年体育品牌赛事。办好第十七届市运会、青少年体育精英系列赛、青少年锦标赛等青少年体育赛事,强化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选拔。办好MAGIC 3上海市青少年三对三超级篮球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赛、少儿体育联赛等青少年赛事活动,提升青少年体育参与度,增强青少年本土品牌赛事影响力。加大青少年体育赛事宣传力度,充分挖掘赛事内涵,拓宽传播渠道,打造体育赛事自主IP

(四)着眼体育强国建设新要求,推动青少年三大球和冰雪项目发展

1推动三大球普及和提高。切实加大三大球发展力度,在青少年中广泛传播三大球项目文化,普及推广小足球、小篮球、小排球,积极开展青少年足球、篮球、排球项目培训和竞赛活动,培养青少年对足篮排球运动的兴趣。建立健全各级各类体校、一条龙学校、社会办训机构为一体的三大球多元化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畅通人才成长通道,加快三大球青少年运动员培养。推进校园足球和足球青训体系在竞赛、训练等方面的一体化设计,完善协调机制。加强上海市青少年足球精英基地建设。

2推进青少年冰雪运动发展。着力推进青少年冰雪运动普及发展,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和开展青少年冰雪运动,培养兴趣,提升技能。会同教育部门加强青少年校园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建设。加强后备人才队伍培养,开展跨界跨项跨季选材,构建社会、家庭、学校多元一体的冰雪运动人才培养体系,力争培育和输送更多优秀的青少年冰雪体育后备人才。到2025年,全市冰雪运动特色学校达到100所,校园内常年参与冰雪运动的队伍和兴趣小组达到1000支,每年青少年学生参加冰雪运动和普及培训超过100万人次。

(五)加强体育文化建设,涵养青少年体育精神

1强化青少年体育精神培育。充分挖掘体育育人的多元价值,大力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开展优秀运动员进校园活动,组织青少年学生观摩高水平体育赛事,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运动项目知识、传播体育文化、强化仪式教育,培养有爱好、懂欣赏、会技能的青少年。

2加强青少年体育文化宣传。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和广播等传播渠道,加强青少年体育宣传引导,讲好体育故事,培养体育文化,凝聚共识,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

3加强青少年体育国内外交流合作。依托上海城市影响力,积极举办长三角、全国以及国际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搭建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少年体育交流与合作,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文化交流活动,大力拓展国际国内交流合作空间,为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和国际体育赛事之都贡献力量。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政府在青少年体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和支持青少年体育工作,推动形成规范高效的联动工作机制。加强工作统筹和组织领导,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和推进机制。

(二)保障经费投入

建立稳定的青少年体育财政保障,完善专项资金使用监管机制。加大对青少年体育关键领域、薄弱环节、重点区域的投入力度,确保青少年体育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建立多元化青少年体育发展资金筹集机制,拓宽社会资源进入青少年体育领域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积极支持青少年体育发展

(三)加大科研支撑

围绕青少年体育发展的重大问题,组织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开展青少年体育研究,建设青少年体育研究智库,提高本市青少年体育科学发展水平。

(四)强化督导评估

以贯彻落实体教融合工作为引领,建立健全青少年体育工作督导评估机制,完善评价标准和办法,全面加强对青少年体育工作的督导检查,确保青少年体育各项发展任务得到落实,取得实效。


政策性文件留言咨询

(注:1.只接收对该政策性文件的相关咨询;2.留言时请注明政策性文件名称)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