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 , 上海市民体育大联赛开展 50 项176 个市级竞赛赛事和 5 大类 66 个主题赛事,市级以上赛事数量达 242 个,各级赛事总量达到5000 余场,参与市民 238 余万人。
为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满足各类人群的健身比赛需求,大联赛主办方在赛事项目设置过程中充分考虑赛事的兼容性和赛事覆盖广度,既有大众喜闻乐见的球类项目,也有在小众群体间流行的高智尔球、花样跳绳、跳水;既有适合老年人的木兰拳、门球、练功十八法,也有符合中青年和白领职工人群口味的台球、飞镖、剑道,以及青少年热衷的电子竞技、轮滑、跆拳道;既有充满民俗味儿的武术、龙舟、风筝,也有“高端洋气”的帆船、击剑、体育舞蹈。为配合第三届全国智力运动会,在全市掀起棋牌运动热潮,大联赛还设置围棋、中国象棋、国际象棋、桥牌及休闲棋牌等项目,同时,还将既动手又动脑的航空、航海模型等项目纳入赛事范围。此外,部分老年人体育赛事、农民体育赛事、职工体育赛事和社区体育赛事也纳入大联赛展示项目,让每一个爱好体育的市民都能在大联赛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为推进群众体育赛事社会化进程,大联赛在政府购买服务过程中,继续坚持“政府、协会、媒体、企业、中介”五位一体的办赛模式,进一步激发体育社会组织的办赛热情,全市 65%的市级体育项目协会参与投标,并首次试点将市级体育协会以外的社会组织纳入购买范围,上海美帆游艇俱乐部、王磊国际击剑俱乐部、上海奥林实业有限公司等三家社会组织中标。办赛主体的拓展激活整个大联赛的办赛体系,真正实现从“关门办体育”到“开门办体育”的转变,增强协会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进而提升大联赛的赛事水平。
为激发市民的参赛热情,大联赛主办方根据“亲民、便民、惠民”的指导思想,努力创新办赛模式,降低赛事门槛,提升市民专项化运动水平。大联赛的各项赛事承办方在开展正式比赛之余,还组织开展“动动学”上海市民公益性健身技能培训活动,选取一批群众喜爱、普及性强、具备发展潜力的项目,大联赛各项赛事的开展,由相关协会选派优秀教练员,为普通百姓提供高水平的公益性健身技能培训、推广和体验活动。活动涉及足、篮、排、射箭、皮划艇等 20 多个项目,总数达 200 场,力求让市民“学会一项运动,参与一项运动,喜爱一项运动”。鼓励赛事承办方广泛推行“业余等级(段位)制”,并向参赛选手发放业余等级(段位)证书,让市民在运动水平逐步提升的过程中找到成就感,感受运动的乐趣。
大联赛继续深化与新闻媒体的联系合作,运用平面媒体、广播电视以及网络、微信等新媒体技术,与社会力量合作建立市民体育大联赛官方 APP——“动动赛”,并加大联赛官方微信——“市民体育动动强”的传播推广力度,拓展宣传推广和报名参赛渠道,在方便市民参赛的同时进一步扩大赛事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