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读取语音阅读器
《2014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公告》发布
2017-11-29 来源: 上海体育

8 月 7 日,2014 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指数(简称“300 指数”)发布。数据显示,上海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 40.4%,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较 2013 年增长 0.02 平方米、达到1.74 平方米,2014 年市、区两级政府对全市市民人均投入的全民健身日常工作经费为14.1元。上海市全民健身总体发展情况令人满意,区县发展指数的差距逐年缩小。上海自 2012 年起,每年发布一次“300 指数”。2014 年评估周期为2014 年 1 月 1 日至 12 月 31 日 ,“健身环境”、“运动参与”、“体质健康”三个一级指标指数为 85 分、84 分、82 分,总指数为 251 分。各项发展指数和总指数都处于“满意”区域。

“300 指数”从“健身环境”、“运动参与”、“体质健康”三个一级指标进行评估。“健身环境”方面,市、区两级政府将基本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列为区域体育工作的核心任务,政府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投入逐年增长。全年新增体育场地面积 467095.8 平方米 , 新建百姓健身步道 63 条、百姓健身房 21 个,超额完成市政府实事工程任务。新建松江、崇明、闵行和宝山 4 个区级市民体质监测中心,实现区级市民体质监测中心全覆盖。人均全民健身日常工作经费较 2013 年增长33.1%,主要运用于公共体育设施的改扩建与管理、“30 分钟体育生活圈”的建设、全民健身赛事和活动的开展、科学健身指导等。

“运动参与”版块数据显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由 2013 年的“一般”提升至“比较满意”。市民参与体育健身呈现出需求多样化、运动项目专项化和参与形式团队化的发展特征,体育健身团队增长迅速。在中青年人群中,最受欢迎的运动项目是球类和路跑类运动,健步走、路跑、羽毛球、篮球、广场舞(含交谊舞)、乒乓球成为上海市居民最经常参加的体育锻炼项目。在社区健身团队开展的锻炼项目中,贴近市民生活、便于日常参与、对场地设施要求不高的拳、操、舞类项目依然排名靠前。2014 年 , 上海共举办全民健身活动和赛事 6573 场(次),参与人数超过 171 万人。全市共有在册体育健身团队 35684 支,各级各类社会体育组织 951 个,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达到 44734 名。

“体质健康”版块数据保持良好趋势。2014 年国家开展第四次国民体质监测,各区县体质监测中心积极参与该项工作。本次监测中,全市共完成 43462 名幼儿、成年人、老年人的体质监测数据采集。数据显示,受测市民体质达标率为 96.8%,较前两年都有小幅上升。

公告数据还反映市民参与健身的目的和影响锻炼的原因。在上海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最主要的目的调查中,“增进健康”以 69.5% 的比例排列第一,其次为娱乐休闲,提高运动能力,促进人际交往,调整情绪等。而减肥、塑身仅排列第六位。调查同时显示,影响市民参与锻炼的最主要原因是缺乏闲暇时间,占 53.6%,其次为工作负担重,场地较远,不懂锻炼方法,缺少场地设施等。

调查显示,上海市民对于体育场地设施的需求与实际体育场地设施供给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异。市民喜爱的羽毛球馆、游泳馆等热门运动场馆设施在体育场地设施供给中排名十名以外,因此成为热门稀缺场馆资源。被访者近一年经常使用体育场地类型中选择最高的是社区体育场地,比例为 69.2%,而使用经营性健身会所的人员比例仅为 25.1%。上海市居民前往社区体育场地、单位体育场地锻炼所花费的时间少于前往大型体育场馆、经营性健身会所和其他体育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