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读取语音阅读器
文汇报:城市边角料,变身“口袋运动场”
2021-09-09 来源: 上海体育

  一块长80米的狭窄空间,被绿化带“框”在市政道路与居民区之间,停不了车,也无法植入其他功能。过去,杨浦区阜新路上这块尴尬的城市“边角料”就像错放的拼图,怎么都找不到合适的位置。现在,这里成了附近居民常去的亲子活动空间:那一抹几何感极强的明黄色里藏着跷跷板、秋千、小滑梯、小躺椅,远远看去就像立在街头的装置艺术,搭配凹凸错落的古典砖墙、色彩缤纷的几何步道,充满了童趣与活力。
      
       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越来越多的城市边角料化身“口袋运动场”,有的主打亲子活动,有的化身“街角趣动场”,中环桥下的普陀“新体育空间”里,篮球场、足球场、网球场一应俱全,长宁区则在苏州河中环桥下打造出以“火烈鸟”“猎豹”“斑马”为主题的运动空间……“城市边角料”变成了集聚人气的公共空间,让大家走出家门、办公室,共同营造有归属感的社区。
      
       从居民需求出发,高校师生、网红博主开启“沉浸式”设计
      
       阜新路“口袋运动场”的前身,灌木杂草野蛮生长,蚊虫滋生,还有来路不明的垃圾堆放,附近居民都会绕着走。而周边有着7所中小学幼儿园,往来人群车辆众多,孩子放学后没有一块合适的活动区域。两个难题碰在了一起,撞出了一个解决之道——通过“四平空间创生行动”,杨浦区四平路街道和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开始思考如何把这类“边角料”空间重塑成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
      
       建成什么样,居民说了算。设计团队经行为观察、走访居民、开展联合工作坊等搜集了厚厚一摞居民需求,设计方案最终敲定:保留街边花坛布局,见缝插针嵌入儿童游乐设施。
      
       杨浦区四平路街道社区宣传文化办公室副主任李原说:“大人小孩荡荡秋千、玩玩滑梯,和一旁晒太阳的邻居们嘎嘎讪胡,听听故事,特别有滋味。”
      
       近日,安化路211号沿街一个狭小临时停车场因将被更新为“街角趣动场”而出圈,由4位设计、艺术类专业背景的小红书博主共同操刀设计和微更新改造,正在紧张施工中。
      
       江嘉玮,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后研究员,作为项目牵头人,他透露:“街角趣动场”占地不到200平方米,被精细地划分为中老年、年轻人、孩子三大区域,引入八九种健身器材满足各年龄段的需求。“具有想象力、人情味和活力感”。
      
       这里的每一样健身器材都是根据居民需求量身定制的,比如针对不少坐轮椅的残障人士,在普通健身推手上作了调整,使其能自由调节高度和方向。另一位博主设计的亲子跷跷板,有着“一长一短”的结构,可供三口之家一同玩耍。
      
       打破“圈层”,让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成为人与人情感连接
      
       这类伴随居民需求发芽、生长的“口袋运动场”正星星点点落子于城市。比如,抚顺路360号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围墙外,通过地形塑造、自行车架裹彩棉等方式,将闲置自行车停车设施打造成供儿童嬉戏娱乐的“圈圈王国”;抚顺路睦邻中心门口,出现了攀岩滑滑梯和圈圈椅……“过去,上海人的童年是在弄堂口呼朋引伴,而现在抚顺路鞍山路沿线借助微更新,重现了我们的小时光。”李原说。
      
       “口袋运动场”的出现,也为社区带来了新变化——阜新路绿化带中的6个花坛有了“专属园丁”,学校师生、社区居民、社区企业员工、志愿者等组成空间营造队,主动对“口袋运动场”进行维护。
      
       设计师与居民“破圈”合作的“口袋运动场”,把人们带回了公共空间,重新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连接。通过理念创新、精细管理,城市中更多的“边角料”以口袋公园、迷你农园、阅读角等灵活多样的功能形式出现在人们身边,它们都带有同一功能——公共客厅。在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于海看来,这是上海对于城市空间的认识不断提升的结果。
      
       “上海对于城市空间的打造,从最初注重其中的资本价值、景观价值发展到更加关注空间的社会价值。”于海解释,空间社会价值的体现就在于“互动”,包括空间和空间的互动,绿地与居民区的互动,空间与人的互动。而“城市有机更新”中的“有机”就是回归空间的互动。“倘若一个小区里的居民互相不来往,群体活动没人参加,资源、信息不共享,这样的小区称不上是社区。”于海回忆起曾经的弄堂生活,邻里在同一块地方乘凉、烧菜、吃饭、聊天,“这种有机互动的空间里产生的情感联系令许多老上海人记忆犹新,至今回味”。他认为,当下城市的空间利用要讲求互动性、平等性,鼓励人们相互来往,建立起情感连接,对于社区的归属感才能建立起来。城市“边角料”的活化利用,正是留住人气、体现城市温度的一种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