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读取语音阅读器
上海市体育局关于印发《2016年上海市群众体育工作计划》的通知
2021-11-09 来源: 上海体育


沪体群201679

 

 

各区县体育局、各有关单位:

现将《2016年上海市群众体育工作计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认真参照执行。

特此通知。

 

附件:2016年上海市群众体育工作计划

 

 

       上海市体育局

2016229

附件

 

2016年上海市群众体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2016年是全面推进“十三五”时期上海全民健身各项工作的开局之年,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批示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和《上海市市民体育健身条例》,积极落实国务院和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重要文件精神,紧抓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契机,对标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奋斗目标,找准和补齐工作中存在的短板,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满足广大市民的体育健身需求,推动上海全民健身工作迈上新台阶。

二、重点工作

(一)积极探索全民健身工作新机制

着力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全民健身服务供给方式。高起点编制实施“十三五”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推进全民健身信息化建设,完善全民健身评价机制,使全民健身更好融入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1创新全民健身服务供给方式

坚持政府、社会、市“三轮驱动”,培育全民健身多元供给主体,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自主投资和参与全民健身服务。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政策,研究制定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指导性目录,吸引社会组织、企业积极参与全民健身赛事和活动。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体育场馆的建设、管理和运营。

2编制实“十三五”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充分体现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建设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具体要求,强化全民健身联席会议协调机制,坚持问需于民、改革创新、市区衔接、稳步推进的工作思路。《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将在广泛征求区县、相关委办局、社会各界和市民意见建议的基础上,于2016年二季度之前报市政府发文。各区县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并于2016年底之前出台。

3加快推进全民健身信息化建设

推广互联网+全民健身”服务和管理新模式,探索集成和开发全民健身大数据。发挥各类公共体育服务网站、微博、微信、手机APP等平台优势,宣传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有序推进全民健身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和规范化管理水平。建设集管理和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市民运动会信息化平台,为市民参与运动健身创造便利条件。

4切实完善全民健身工作评价机制

根据“十三五”时期上海全民健身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完善全民健身发展指数评估体系,凸显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和导向性,积极探索实践第三方评估。发布《2015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公告》。

(二)创新办好上海市第二届市民运动会

第二届市民运动会是对本市全民健身工作成效的一次集中展示和检阅,要切实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全民健身活动新形式,以吸引最广大体育爱好者的积极参与为目标,做好筹备、组织和宣传等各项工作,努力实现继承、创新和发展。

1明确把握市民运动会工作目标

“上海动起来”为主题,以满足上海市民的多层次体育健身需求为根本出发点,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精神,围绕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目标,推进“政府、社会、市场”三轮驱动,实现“体育生活化、运动专项化、健身科学化、活动亲民化,服务信息化”。着力打造覆盖各类健身人群,体现大众体育专项化水平的综合性全民健身运动盛会,办成一届“市民奥运会”、一个“上海体育年”、一场“体育欢乐嘉年华”。

2创新实践市民运动会筹办理念

“创新”办会。积极探索社会化、市场化“多元主体”办赛模式,通过举行赛事推介会、公开招商等方式,推进政府、社会、市场“三轮驱动”,整合全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市民运动会的筹办。二是“开放”办会。办好国际化程度较高的运动项目,鼓励在国际化社区、园区举办比赛活动,实现市民运动会与上海国际顶级赛事的对接互动。三“智慧”办会。建设市民运动会信息化平台,举办一届亲民便民乐民的互联网+运动会”。四是“共享”办会。以青少年、在职职工、老年人三类人群为重点,覆盖农民、军人、残疾人、少数民族、外国友人等各类人群,为市民提供均等化、便利化的赛事服务。五“欢乐”办会。丰富项目设置,广泛实行运动项目业余等级制(段位制),加强科学健身指导,与重大节庆活动有效衔接,积极开展社会宣传,营造喜庆热烈的社会氛围。

3全面落实市民运动会主要内容

第二届市民运动会赛事活动基本贯穿全年,共设置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路跑)、游泳、围棋、自行车、城市定向等65个运动项目,“竞赛”和“活动”两大板块构成。“竞赛”板块主要由“区县运动汇”、“社区运动汇”、“职工运动汇”、“学生运动汇”、“人群运动汇”、“社企运动汇”、“媒体运动汇”、“场馆(俱乐部)运动汇”、“路跑运动汇”、“网络运动汇”共“十大运动”和“总决赛”组成。“活动”板块主要由“第二届上海市民足球节”、“第八届上海国际大众体育节”等“主题活动”构成。

(三)持续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管理

坚持规划和建设紧密结合,落实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用地和配建全民健身设施等规定,推动《上海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20122020)》落地,为市民健身提供良好的场地设施环境

1积极推动各类社区体育设施建设

根据市民健身需求,大力推进市民健身活动中心、市民多功能球场、市民足球场、市民健身步道、市民健身房、市民益智健身苑、市民自行车绿道“市民系列”体育设施建设。加大投入,确保完成新建50条市民健身步道,新建和改建50片市民球场(含多功能球场和足球场)的市政府实事工程项目。鼓励区县挖掘各类场地资源,因地制宜建设各类灵活多样、便民利民的体育场地和设施,促进健身设施升级换代。积极推进大型居住社区体育设施规划项目落地工作。

2修改完善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标准

修订完善《上海市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和管理办法》、《上海市各类社区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相关要求》,指导区县运用新国标做好室外健身器材的配建和管理工作。制定《上海市市民健身中心建设补贴办法》。

3创新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管理模式

制定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建设各类体育场馆设施。积极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引进社会资金建设体育健身设施的新方法新途径。鼓励区县结合实际探索公共体育场馆社会化运营的专业托管模式。完善相关制度,做好公共体育场馆公益性开放工作,鼓励民建民营体育场馆开展公益性开放服务,提升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质量。加强游泳场所夏季开放管理和服务。

(四)培育和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发展

完善全民健身组织体系,进一步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在推进全民健身,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承接政府部门转移职能等方面的作用。探索符合上海体育社会组织特点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凸显体育社会组织在创新社会治理、普及和推广全民健身中的基础性地位。

1激发体育社会组织的能力和活力

充分发挥各级体育总会、老年体协、行业体协等体育社会组织在推进全民健身中的重要作用。重点培育和扶持群众身边的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继续加强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建设,力争2016年底覆盖全市80%的街镇。鼓励和支持民间体育社会组织在全民健身中发挥积极作用。推进协会和行政机关脱钩,选择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市级单项体育协会进行改革试点。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建立健全社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努力向实体化、专业化、法治化方向发展,不断增强依法自治、自我管理、服务社会的能力。

2发挥体育总会的枢纽型组织功能

加强市区两级体育总会枢纽型体育社会组织建设,探索构建上海市体育社会组织枢纽式管理的新格局。支持体育总会开展对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的业务指导、监督和管理。逐步理清体育总会和体育行政部门之间的职责权限,明确体育总会在体育行政部门与单项体育协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等体育社会组织之间承上启下的枢纽地位。筹备召开上海市体育总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做好换届工作,优化人员结构,完善治理结构。

(五)着力增强市民科学健身素养

主动适应十八届五中全会推“健康中国”建设的新形势,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为市民提供选择多样、内容丰富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宣传推广科学健身文化不断提升市民的健身技能和健身素养。

1提升群众体育专项化水平

以举办第二届市民运动会为契机,加强体育项目推广和普及,广泛推行运动项目业余等级制(段位制),鼓励每位市民至少掌握12项健身技能,培育健身习惯,引导体育消费。大力发展足球、篮球、排球、路跑、自行车、网球、游泳、帆船、航空、赛车、跆拳道、射箭、极限、电子竞技、智力运动、冰雪运动等群众喜闻乐见和具有前沿、时尚、消费引领特征的运动项目。积极推广武术、龙舟、舞龙舞狮、风筝、健身气功、太极拳、木兰拳、门球等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努力增加体育健身人口,提升市民的健身技能和健身素养。

2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

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保障体系,修订完善《上海市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继续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意外伤害保险做好第二次标识服发放工作。完善市、区两级协会服务管理体制,梳理、规范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培训和再培训工作机制,积极开展专项化健身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在册社会体育指导员上岗率,拓宽社会体育指导员来源,试行社会公开招募,加强全民健身公益性指导服务。

3发挥体育健身的健康促进功能

加大“体卫结合”工作力度,推广“运动处方”。健全运动干预工作模式,积极开展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等慢性病运动干预,推进6“慢性病运动干预”示范站和6个示范项目创建。积极探索体质监测中心社会化运作。逐步探索建立体质测定数据与市民健康档案数据共享机制。鼓励健身企业将体质监测纳入经营范围。研究推进体质监测与市民体检相融合的体系建设。加强体质测定、健身指导等社区体育资源整合。深入开“你点我送”公共体育服务社区配送工作,扩大服务配送范围,丰富配送内容,拓展培训项目,提升服务质量,满足市民不同层次的科学健身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