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读取语音阅读器
上海市体育局关于印发《上海市社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的通知
2022-08-19 来源: 上海体育

沪体群2022105


各区体育局、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相关标准、文件,建设高品质的15钟社区体育生活圈”,市体育局研究制定了《上海市社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特此通知。

 

附件:上海市社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

 

       上海市体育局

202284

上海市社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

 

社区是居民工作生活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为贯彻落实国家和本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相关标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关于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和《上海市市民体育健身条例》《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等文件,按照完善社区体育工作标准,积极创建上海市全民运动健身模范街镇工作部署,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融合化和数字化,加快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高质量全覆盖,制定本市社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

社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对象是全体社区居民,责任主体是街镇。区体育局对社区体育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支持。市体育局将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情况纳入本市全民健身发展指数评估和全民健身相关表彰奖励的重要内容。本市各级体育部门会同民政、宣传文化、卫生健康、工青妇等部门发挥社区体育在强身健体、凝心聚力、加强基层治理、繁荣社区文化、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等方面的作用。

一、社区体育设施

1街镇拥有或者2025年前建成至少1个社区市民健身中心。

2街镇拥有或者2025年前建成至少1个市民健身驿站(包括职工健身驿站)。

3街镇拥有至少1个智慧健康驿站,鼓励智慧健康驿站向居村、园区、企业、楼宇等延伸布局。

4街镇拥有至少1片社会足球场(学校以外的足球场);到2025年,新建居住社区内至少配建1片非标准足球场,既有城市社区因地制宜配建社区足球场。

5街镇拥有至少1片市民多功能运动场,鼓励建设群众喜闻乐见的游泳、羽毛球、冰雪运动、户外运动等设施。

6街镇所属居村拥有至少2处市民益智健身苑点市民健身步道或者绿道、骑行道等公共健身设施。

7鼓励有条件的街镇建设体育公园、都市运动中心新型体育服务综合体和其他类型的体育场馆设施,满足群众多样化健身需求。

8新建居住区应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面积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公共健身设施,纳入施工图纸审查,验收未达标不得交付使用。完善大居配套的体育设施。

9在公园绿地、美丽乡村、沿江沿河沿湖等区域合理设置嵌入式健身设施。结合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因地制宜建设健身设施。利用商场、楼宇、厂房以及屋顶、地下空间、高架桥下的闲置用地金角银边设健身设施。

10社区健身设施体现全龄友好,支持建设长者运动健康之家等适老化健身设施,鼓励建设儿童、青少年、老年人、职工、残疾人等各类人群的健身设施。

11社区健身设施日常管理保障有力,设施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设置清晰的标志标牌和科学健身指南,提供场地预约、助老、报修等便捷服务器材更新维护及时,符合应急、疏散、消防、卫生防疫等规定,确保正常和安全使用;按照场馆设施的运动项目要求,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等服务人员。

12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者低收费开放(不高于当地市场价的70%),每天开放时间不少于8小时,开放时间覆盖居民健身高峰时段,与居民上班时间等适当错开,公休日、节假日、学校寒暑假延长开放,全民健身日免费开放,对老年人、残疾人、学生军人、消防救援人员和公益性群众体育赛事活动等收费一般不超过半价。

13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区居民开放,街镇范围内符合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应开尽开,为社区居民健身提供便利条件。

14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建设富有成效,基本形成处处可健身的良好环境。社区居民步行5分钟可以抵达市民益智健身苑点、市民健身步道以及绿道、骑行道等公共健身设施,步行10分钟可以抵达市民多功能运动场、市民健身驿站、长者运动健康之家、社会足球场(包括社区足球场)等专项化健身设施,步行15分钟可以抵达社区市民健身中心、都市运动中心、体育公园以及市、区级公共体育场馆等综合性健身设施。

15上海市全民运动健身模范街镇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全市或者全区平均水平。

二、社区体育组织

1街镇拥有1个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健全和完善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功能,加强人员配置,加大扶持力度;鼓励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加入上海市社区体育协会等组织。

2街镇拥有1个社会体育指导员站点或者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等组织。

3街镇支持成立在民政部门注册具有法人资格的体育社会组织。

4街镇支持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项目协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老年体育团队等发展。

5街镇引导广场舞、太极拳、健身气功、路跑团和骑行队等群众自发的社区健身团队文明有序开展健身活动,场地、社会体育指导员等方面提供指导和支持。

6街镇体育健身组织(包括体育社会组织、健身团队)数量持续增长,到2025年每万人拥有体育健身组织不少于24个。

7街镇鼓励基层体育健身组织承接符合社区居民健身需求的赛事活动、科学健身指导等全民健身公共服务。

三、社区体育活动

1街镇定期举办综合性运动会;积极参加上海市民运动会、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区运动会等市级和区级群众体育赛事。

2街镇每年组织优秀健身团队和社区居民参加上海社区健康运动会,鼓励举办社区健康运动会、社区体育联盟赛等社区级赛事。

3街镇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形成特色品牌,拥有一街一品或者一镇一品

4街镇支持居村打造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品牌,支持创建一居一品或者一村一品

5街镇每年组织社区居民参加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

6街镇支持举办面向青少年、职工、老年人、残疾人、军、少数民族、农民等人群的赛事活动,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举办职工运动会。

7街镇支持开展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支持举办地域特色的民间民俗民族体育活动。

8街镇加强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属地管理,指导落实卫生防疫措施和安全监管要求,协助和保障赛事活动安全文明有序开展。

9上海市全民运动健身模范街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不低于全市或者全区平均水平。

四、社区体育指导

1街镇每年开展社区体育服务配送,推进健身技能培训、科学健身讲座等公共体育服务进社区、进园区、进校园、进楼宇、进企业、进单位。

2街镇为社区居民提供丰富的科学健身指导,采用线上或线下方式,体育科普宣传,传播科学健身理念

3街镇拥有至少1个标准化市民体质监测站(或者是能提供体质监测服务的智慧健康驿站长者运动健康之家)

4街镇为社区居民提供体质监测服务,建立一人一档的完整体质健康档案。标准化体质监测站常态化开放,每年服务人数不少于800人;提供体质监测服务的智慧健康驿站或长者运动健康之家每年服务人数不少于600人。上海市全民运动健身模范街镇的市民体质达标率不低于全市或者全区平均水平。

5街镇提供面向社区居民的运动促进健康服务,推进体医融合开展慢性病运动干预,推广运动建议或运动处方鼓励试点建设社区运动健康中心。

6街镇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和管理,到2025年社会体育指导员占常住人口比例不低于2.5,鼓励支持每个居村配备至少10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作用。

五、社区体育保障

1组织保障。市体育局制定社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推动体育健身设施、品牌赛事活动、科学健身指导等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社区倾斜。支持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街镇。表彰社区全民健身先进单位和个人。鼓励社会组织、企业、高校、教练和运动员等社区居民提供专业体育服务。区体育局要积极重视社区体育的基础性作用,协调区级部门、街镇完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将社区体育纳入区级民生实事项目。街镇要加强对社区体育工作的领导,将社区体育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年度政府工作报告。

2经费保障。市体育局将社区体育设施纳入市政府实事项目,在市级文化体育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体育设施规划、市民运动会和城市业余联赛、社区体育服务配送等方面,对社区予以支持。各区和街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渐增加社区体育投入,保障和改善体育民生。区体育局为社区体育提供指导支持,协调用好市级文化体育专项转移支付资金,鼓励对社区体育设施项目给予资金支持,推动区域内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街镇将社区体育事业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用于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管理和更新维护、组织参加群众体育赛事活动、体质监测、科学健身指导和宣传、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社区体育组织扶持等领域。

3用地保障。用好国家和本市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系列支持性政策,按年度推进健身设施补短板。各区和街镇定期制定发布可用于建设健身设施的体育和非体育用地目录或指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健身设施。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盘活空闲土地,用好公益性建设用地,支持租赁方式供地,倡导复合用地,加强健身和文化、旅游、养老、教育、商业、绿化、交通等服务设施功能整合。新建居住小区按照有关规划和标准配建社区健身设施,并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不得挪用或侵占。社区健身设施未达到标准的既有居住小区,鼓励挖潜进行补建。

4人员保障。建立一支职责明确、业务熟练、专兼结合的社区体育工作队伍。加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人员配置,做好社区体育设施科学选址、便民开放、日常巡查、更新维护等工作,实现区域内社区体育设施管理服务全覆盖。充实社区体育赛事活动管理人员,提升办赛能力和水平。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吸引专业体育人士、群众健身达人等加入,定期组织培训,优化年龄结构,提高专业水平,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向社区居民传播运动健康理念和技能。培养社区体育组织的带头人。鼓励社区文化、卫生、党建、工青妇以及居村委工作人员、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成员等发挥特长,共同助力社区体育事业发展。


相关链接:

一图读懂《上海市社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

政策性文件留言咨询

(注:1.只接收对该政策性文件的相关咨询;2.留言时请注明政策性文件名称)

全部评论